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卓慧明
[导读] 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生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巨大压力下,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卓慧明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 527300
        摘要: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生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巨大压力下,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心理脆弱、抑郁、焦虑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只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才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本文我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关键词:明确心理问题危害;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一、引言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背负着来自各方面多重的压力。由于巨大的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的疏导,会导致一些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的现象,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此文我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初中班主任应该注重学生心理问题并了解其危害
        作为初中阶段的老师,应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进入初中以后课程增加所学知识更多,作业量大,对于各科都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拥有较多的民主可以支配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是,相应的,也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成绩不如意,考试成绩不理想,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与窍门,学习吃力,害怕受到家长的责罚。这些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这些心理问题虽然看起来普遍,但是若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与疏导,依旧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考试过后成绩不理想,不应急于指责和质问,而应该与学生促膝长谈,耐心询问其原因,温柔细致的与学生讲解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与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相应的沟通,双方合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在青少年时期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早恋。这个时期学生懵懂无知,再加上好奇等各种原因易于发生早恋这种现象。同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与家长冲撞顶嘴,不听家长的劝诫,家长往往焦急无奈,找不到有效解决的办法。学生这个时候也深感无力,觉得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没有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内心苦恼,一蹶不振,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此类问题,应该顾及学生自尊心,不应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处理此事,而应该和学生细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给予正确的劝告。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了解,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由于一部分学生承受能力较弱,心理容忍力较差,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心理烦恼,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心理疾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躯体反应,心理症状。常见的类型有过度紧张,焦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讨厌学习,对考试极度厌烦和对考试结果的过分担忧。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发生就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对学生后续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初中班主任应该学习相应的心理辅导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系统科学全面的学习相应的心理辅导知识。若学生已经存在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着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帮助学生有效排解心理压力。应该告诉学生一些常见有用的心理辅导知识,例如,学生若与老师的关系较为亲密,可以找老师进行倾诉,同时学生也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进行倾诉和交流。找到适当的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运动,唱歌,跳舞,读书,写日记等各种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观念转变,放下架子,在心理上与学生平等。

平易近人,与学生坦诚布公,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才能从实质上帮助学生。其次作为班主任不应强调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而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动性很强。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式的管理,要求学生听从服从,遵从老师的旨意,学生往往被动而又无奈,这种方式不适合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关怀学生,了解问题,有效解决。其次要学会聆听,聆听是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一般都是学生听,老师讲或者说学生讲的少。这种方法往往得不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教师耐心倾听,找到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这体现出来的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态度,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
        四、初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做好心理辅导这一本职工作。要清楚并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正常心理状况。例如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有坚强的意志,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人格健全,三观正常。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如果发现一个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出现本阶段不该有的表现,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与学生进行交谈。要明白学生的压力一般来源于外压力和内压力。外压力一般指外界环境中由于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导致学生心情不佳,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生身体不适,生病头痛等因素并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在人际交往中若因为人际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当遭受到别人的冷落讽刺以及谩骂时心理压力剧增,这也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内压力是指内心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产生相应的挫败感,形成内部压力,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例如学生努力学习,但并未取得理想中的分数等。当教师明白心理压力的来源时,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和疏导心理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问题,分析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懵懂,眼界较为细窄,思想较为肤浅。往往对事物没有正确或者全面的了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其次,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例如,有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导致抑郁,失眠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老师应该结合学生本身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的薄弱点,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应该改进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尽自己所能给予学生帮助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要了解相应的情况,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若通过以上方法,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依旧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时则应该及时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商量并探讨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老师和家长联手,积极创造适于学生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定期举办主题班会以及板报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学校和老师还有社会各界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学生升学问题的认识,并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不背包袱,激发潜能。
        总结: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同时作为老师也应该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排解并解决心理问题。不断学习相应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能力,完成角色转变,不仅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倾听者,成为学生信赖、家长喜欢的好朋友、好帮手。
        参考文献:
        [1]问题导入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 孙金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        究与实践. 2019(22)
        [2]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 李想.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08)
        [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J]. 许玮.  法制与社会. 201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