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亮
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江苏宜兴 214214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重视劳动教育。所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和高校的劳动教育规划,希望可以借助具体的方案来推动劳动教育。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当前很多学校开始积极地构建学农基地,希望学生可以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实践进行很好地结合,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本文就针对学校的学农基地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具体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学基地;劳动素养;学校教育
立德树人目前已经成为了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劳动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素养。但是目前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比较的薄弱,无法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缺乏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开发校内学农基地,借助学农基地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良好的品质,并且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能力,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教育功能异化
目前很多教师和家长把劳动作为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成为了一种体力活动。比如很多教师喜欢通过劳动对学生一些错误的行为进行惩罚。像是学生迟到或者早退需要打扫班级一周的卫生,或者考试不及格需要负责擦一个星期班级的橱窗等等,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劳动意识逐渐地淡化,甚至对劳动产生了一定的偏见,把劳动教育慢慢地推向了教育的对立面。而且目前还存在着对于劳动教育错误的认识,将劳动教育归类到了德育教育当中。其实劳动教育应该和其他的学科一样,设立专门的部门,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的方式相对单一
在一些劳动技术课程当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完全凭借着自己主观倾向去讲授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而且基本都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直接传授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样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在劳动课堂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兴趣。而且很多的小学会把大扫除作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始落实“参加校外劳动”、“去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劳作”、“做劳动教育手抄报”等劳动活动,但是真正实施的次数还是相对较少,所以目前劳动教育的形式是相对比较单一的。
(三)劳动教育保障体制不够健全
很多家长对于劳动教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觉得劳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家中也不太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且无法很好地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家校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劳动教育并没有在家庭教育当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学校也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在家中劳动的情况,学校和家庭出现了孤立的情况,影响到了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地开展和落实。另外就是劳动教育的评价体制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并没有将劳动教育课成绩纳入到考核学生的范围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具体,缺少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如果劳动教育缺少了一定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就无法及时地反馈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的情况,学校无法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想法,那么这样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依托校内学农基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策略
(一)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方面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学校可以积极地建立一些学农基地,但是在创建学农基地的时候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学校学农基地建设应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落实,要能满足学生全面的发展,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情况,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农村学校经济和地理环境还有社会发展等这些要素,这样才能创建一个具有学校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更好的构建劳动技术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更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充分彰显出学农基地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有效地为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二)学农基地建设要丰富内容和类型
学校创建学农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落实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那么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学校校内校外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比如学校可以成立小农场、小苗圃、小果园、小饲养场、小鱼池、小制作室这些校内的农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种植和饲养活动中,完成一些小的农业发明创造。同时也可以在校外创建一些基地,可以和当地的农场或者工业园区合作,让学生参考和学习,这样可以为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实践活动空间。另外也可以借助农村地区家庭优势,结合家庭种植、养殖还有手工作坊等,让学生完成一些家庭型的劳动实践活动,扩展学生劳动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完成劳动活动中获得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要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新课改下我们还强调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课程的整合一定要注重学科之间横向的联系,能够让特定的课程内容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串联,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掌握综合性的经验。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还有音乐、体育、美术这些学科的融合。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教育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避免知识之间的重复性,从不同角度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学校可以积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种植和养殖户或者专家科技人员,开展科学技术的讲座,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活动。学生在学农基地中不仅仅进行劳动实践,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学科知识,比如可以在学生完成了实践活动后让学生撰写活动感受,训练学生写作,也可以在进行劳动的时候融入一些数学的知识等等,将学农基地的活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整合,通过这样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能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实现劳动能力提升
在依托校内学农地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典型课例,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观察,对于各个教学环节要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呈现,对于教师的劳动观念也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学农基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帮互助,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某种蔬菜的种植,最后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种得速度快,而且最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加入了竞争机制,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农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获得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锻炼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讲究质量效益、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作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学农基地建设,发挥学农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劳动素养的发展。本文针对学农基地建设具体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和参考,帮助更好的完善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和活动。
参考文献:
[1]高俊芳;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J];天津教育;2000年Z1期
[2]郭兆志;;让劳动实践成为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3]蔡骏宇;;在社会实践中自立——中学生打工纪实[J];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199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