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应如何面对就业与择业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徐绍斌
[导读] 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逐渐扩大招生的范围,高校的人数正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增加,社会岗位需求减少。
        徐绍斌
        哈尔滨石油学院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逐渐扩大招生的范围,高校的人数正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增加,社会岗位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与社会经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家和政府必须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本文结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应对就业困难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就业;对策
        前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困境,人才的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需矛盾,供不应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分析这些关键的因素,并从国家、社会组织、学校、个人等多个层面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建议,为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思考的方向。
一、大学就业难困境的主要制约因素
1.社会岗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平衡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社会上的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人才涉及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包括技术工作类、文书行政类等等,这些岗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大学所提供给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不能够很好地匹配社会的人才需求。比如,一些需要精准技术的岗位则没有相应的毕业生可以匹配,这就导致了企业岗位的空缺。另外,很多高考学生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往往考虑该专业的热门程度,预测越热门的专业发展前景就越好,导致高校的专业报读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专业因为报读人数少被取消,就业也面临更大的困难,在学生毕业后,也导致了部分岗位需求竞争激烈,部分岗位无人问津的怪现象。
2.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观念固化
        毕业生找工作的难提不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在于能不能找到一份符合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工作,不是没有工作,是没有合适的工作。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对于岗位的薪酬待遇有较高的要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就选择一直在家待业,荒废时光,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消极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价值偏差,认为大学生就应该从事“高尚”“轻松”“高薪”的职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具有僵化的职业意识,“扎堆”选择编制类、事业单位的工作,那些符合大学生职业期待的岗位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3.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
        就业岗位对于人才有相应的要求,有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上,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经验,缺比较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或者参与一些重大项目,积累的工作技能也比较少,导致其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出现就业的重大障碍。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时没有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浪费了宝贵的职业技能学习时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就业
        就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如今由于疫情原因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尤其资金的困难,导致部分企业开始裁员、减薪,在毕业生人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供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工作越来越少,学生普遍面临着失业风险。其次,部分企业在降薪之后,大学生就业的意愿也降低。为此,国家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强大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实施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比如降低税收,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行,企业的经营负担减轻,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择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上的扶持。


2.高校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在学生就业择业方面应加强管理和指导作用。首先,高校对于学校的专业发展应该明确每个专业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整体的专业发展规划,包括设置什么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的安排、每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等等,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接触到专业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金融专业为例,学生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内容,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实践技能,例如投资理财的技能。这些技能都需要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又如,师范生在校期间应掌握良好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技能,学习并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打下良好的教育教学基础,并且参与师范生技能大赛、师范生见习活动,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打磨和历练自己。
        除此之外,高校应开设明确的职业规划课程,特别是增加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很多学校设置课程时偏重理论教学,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基本的办公室软件使用,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才能掌握其基本技能。高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到校进行人才招聘宣讲会,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学习。
3.社会企业完善人才聘用的制度
        社会上的企业是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土壤,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企业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人才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岗位。在制定招聘制度时,企业应灵活地制定聘用条件,部分企业通过增加工时、降低薪酬的方式维持企业的亏损,但是则导致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效率下降,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薪酬的降低以及不合理的加班制度是导致很多大学生从事该岗位的工作,所以企业在制定人才聘用制度的时候,应尽量保障该岗位的薪资的降低幅度是合理的,短期的,避免挫伤应聘人员上岗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在吸纳高校人才的时候,应考虑更多的因素保障,例如晋升空间、企业分红、福利等等,鼓励学生前来应聘就业。对于一些基础岗位,可以适当地降低招聘要求,例如行政人员、文员、前台等工作,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4.学生进行自我增值,转变就业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体对象是大学毕业生,所以,解决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企业共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大学生应该珍惜机会,进行自我增值。当学生能够掌握越多的技能,能够选择的岗位范围也更广泛。大学生在面试和招聘中应善于总结和反思自身的不足,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升自身的价值,才能帮助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比如积极考取必要的专业证书,参与一些项目建设的活动,增加工作实践的经验。在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时,可以给予自己一段过渡的时间,参与不同途径的职业学习,拓宽视野,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需要作出改变,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眼光高”“怕吃苦”,将职业选择的范围限定在大家所追捧的高薪职业中,忽视了自己职业选择道路上更多的可能性。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很多,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能力,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例如基层政务岗位、“三支一扶”工作、服务行业工作等等,既能尽快就业,在工作中磨炼自己,也能够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避免因考虑时间太长虚耗时间。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于社会的价值,都需要被尊重,所以,大学生不必因为职业的薪酬高低、社会身份象征等因素限制自己的选择,而要结合自身具体的情况,尝试一些跨专业范围的岗位,在工作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三、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得到迫切的解决,为此,政府、社会机构、企业、高校以及学生都应从实际出发,寻找能够促进就业的解决方针。政府和社会调动资源力量,为高校大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岗位选择,营造宽松的职业就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育,鼓励学生多途径就业、自主创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王霆,何立丹.大学生就业质量政策效用评估研究——基于北京市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7-44+191.
[2]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5-18.
[3]夏维鹏.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