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立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第6期   作者:陆建军
[导读] 随着南通市“十二字”“十二改”的推进,在给体育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体育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陆建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226363  
        摘要:随着南通市“十二字”“十二改”的推进,在给体育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体育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切实融入课程理念,打造立学课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统一。
        关键词:课程标准;立学课堂;初中体育教学
        由于初中阶段下的学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育渐于成熟,其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而,初中体育教学需要始终秉承体育课程标准,着力打造立学课堂。本文旨在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就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切实融入课程标准,按照南通市“十二字”“十二改”理念打造立学课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统一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依托教学相长,渗透情感态度,打造立学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落实体育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着体育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1]。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融入课程理念,以情感、态度为平台,打造立学课堂。对学生而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将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如果把握当下,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进入体育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体育不仅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在价值,最终通过探索实现其价值,使学生欣欣然进入乐学之境;如果着眼长远,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油然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它会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教师的教育教学幸福指数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满足感。且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课程目标得到实现之时才能体验到,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二、依托效能建设,着眼开放生成,打造立学课堂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2]。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排球教学实践中,固定的人数、固定的网高、固定的规则等,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根据人数、场地、器械的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如人数上可分为4人、6人、9人不同数量,根据掌握动作情况设置;场地上条件分为沙滩、雪地、 泥土、墙排球并根据季节和条件呈现;器材上的软式排球、气排球、小排球、手排球等根据难度需要选用;技能学习上采取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学习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欠缺时,通过降低规则要求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愉快地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与乐趣。可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不断调整和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感,改变了常规教学中“单一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课堂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即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会“生成”很多精彩的答案。
三、依托合作互动,倡导竞争意识,打造立学课堂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其核心就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我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打破常规,比如按技能水平来分组,则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

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在四个跳远区域设置了四个不同距离:100厘米、140厘米、180厘米、200厘米以上,由近到远,并提出要求,凡能跳过100厘米距离的,才能去跳下一个距离,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距离。这种分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另外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广播体操教学中,我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学互帮互评,缩短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如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只在一节课中出现,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目的,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使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尤其球类的教学比赛、跳绳活动等,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的合作互动迈向更深层次。
四、依托改革创新,确立学生主体,打造立学课堂
        主体参与是指教育者激励受教育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体育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探索和思考,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强调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展示,调动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觉得引进“竞争”机制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可极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自己选项的内容和班级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对抗、团结、合作意识的课程知识竞赛活动,这样,创新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活跃了学生体育学习气氛,激发了团队学习的主动性。两个或多个“团队”就是两个或多个“公司”,体育学习过程就是“公司”经营过程,每个公司都力求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由此必然展开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又进一步引发并增强了团队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没有过程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满意的体育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很大程度得益体育学习竞争机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及时了解自己及团队的“收益”状况,刺激各学习团队不断采取学习创新策略,来增加本团队及个人的学习“收益”,学生因此而增强了对“团队学习、团队合作、竞争对抗、共同提高”的情境体验,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五、依托心理健康,实现身心两悦,打造立学课堂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3]。传统体育教学观,讲究的是有序、有纪、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必然只注重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把学生统一到自己设置的规范中去,结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晾在一边,也使课堂教学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参与,这种体育教学就难于渗入科学理念。为此,体育教师应首先完成由“演员” 到“编导”的角色转换,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台,促使其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将其所长、所求、所苦、所乐都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和培育,展其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使其向着“完全的人”方向发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女生经常是“动作做不好”怕别人耻笑,或是老师批评重一点反而不愿练习。上课时,我常常用启发自觉、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具体指导,对有一定危险或女生害怕的动作注重保护帮助,让学生有安全感,对增强克服困难信心起到了良好的心理作用,不会因一次失败而产生畏惧心理。如在练习垫上动作“仰卧起坐”时,一女学生能够完成基本动作,但该学生团身不够紧,影响了动作质量。这种情况下,我先肯定了她完成得不错,然后以善意的态度告诉她:“下次练习如果将身子团紧,那将练习得更好。”一句温暖的话语,使该生愉快地接受了,练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起来,并且也敢于大胆练习了。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如能时时在脑海里蹦紧课程标准下打造立学课堂这根弦,在教学宗旨、教材内容、课堂组织形式与教法、课外体育活动、教师素质不断创新,并孜孜以求地付诸实践,则会使学生在收获强魄身体的同时,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并使教师也能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使体育课堂教学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程小虎,孙竟波,周伟章.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5
[2]杨勇、李翠霞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16.6
[3]尹建秋.对中学体育开展选修的新思考[J].体育教学,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