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思政观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陈超
[导读]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古至今,对中国诗歌、文学以及思政观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诗经》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陈超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古至今,对中国诗歌、文学以及思政观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诗经》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学语文中《诗经》的选篇分析、教学研究等方面研究《诗经》中的思政观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探讨《诗经》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诗经》;思政观;语文教学
一、《诗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
(一)选篇题目与数量。《关雎》、《蒹葭》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是出现在初中的课程中,高中课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氓》,出现了3次,紧接着就是《静女》和《采薇》,各2次,《伐檀》、《秦风.无衣》和《鹿鸣》只出现在了高中语文教材中,是出现频率最低的诗歌。由此可见,《诗经》中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选篇中被收录的数量并不多,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诗经》选篇的学习难度也是逐渐增大的。
(二)选篇类型及传达的思政观。《诗经》的选篇在语文教材中多出现在初三和高一年级,对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爱情可能有期待,也可能会有盲目的错误行为。因此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中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课,而《诗经》的教学与学习为教育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采薇》、《伐檀》的学习,由古诗看今朝,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了解和平生活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更加明确自己这个年纪应该努力奋斗,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质疑精神。
二、中学语文《诗经》教学现状
(一)《诗经》选篇题材较少,思政观涉及范围小。从各个教材选篇研究可以看出,初中与高中的《诗经》选篇数量并不多,以人教版为例,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蒹葭》和《关雎》两篇,高中教材收录了《采薇》和《氓》,仅仅是出现在必修的课程上,选修教材上并没有涉及,而且学习起来较为易懂。选取的诗歌题材也多为爱情诗,例如《蒹葭》、《关雎》、《氓》和《静女》都是婚姻、家庭生活和爱情命运的作品,各个版本都十分青睐《诗经》中的爱情题材的诗歌。少部分是其它题材的诗歌,但是所被收率的频率极低,例如,《采薇》是战争题材的诗歌,在统计的版本中出现过两次,《伐檀》和鹿鸣仅出现一次,在教材中不常见。《诗经》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篇题材比较少,其涉及的作品集中于爱情的诗篇,对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帮助中学生和高中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爱情观的同时,应该有多方面的引导,而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方面,《诗经》本是一个多种题材诗歌的合集,也蕴含了多样的思政观。


(二)教学不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诗经》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字词的读音、句的意思等这些知识目标,还要从诗歌整体的品读中,将学习上升到情感目标的层面。很多教师对思政教学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生搬硬套,不考虑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发展的现状,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常考的文学知识上,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常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但语文科目重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二者在教学中不能有所偏重,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侧重。
三、针对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增加《诗经》思政选篇,培养学生爱国、诚信、法制、孝悌等多元化的思政观。
中学和高中是学生逐渐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期,我们所提倡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政观,而语文课堂和其它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而言,更具有人文性,把思政观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增加《诗经》在语文教材上的选篇数量,选篇题材的范围也应该有所扩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讲授经典、重点,《诗经》的经典并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那几篇。除了在课上教材上要有涉及之外,在课下的课外阅读中,应该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增加适当的课外阅读篇目与题材。
(二)以诗为教,利用歌曲、影视作品,重视诵读、探究引导,使教师重视《诗经》思政观点的教学。《诗经》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字词句的掌握,难在情感层面的思政观的学习。思想政治观本身就是精神上的内容,相比较意象分析、表达方法的鉴赏等一些文学知识的学习来说,它更为抽象,不容易理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还要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的体验去感悟。在思政观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诗经》本身就蕴含了不同的思政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
(三)挖掘《诗经》思政中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诗经》的历史较为悠久,它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人们对思政观的重视,对道德社会的理想追求。《诗经》中所描写的道德,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单纯的思想上的理想道德,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农事相结合的实用道德的体现,《诗经》中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反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至今,使《诗经》中的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流传至今,而且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国珍.《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2017,
[2]王秋实.解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课本《诗经》选编研究[C].淮北师范大学,2016.
[3]金潇.论《诗经》课文教学价值及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
[4]张中宇.《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6.08
        作者简介:陈超(1994—),女,汉,山东省青州市人,学生,教育硕士,鞍山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