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周莉苹
[导读] 小学语文课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周莉苹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脱离了语文本身的美,让学生缺乏学习激情。要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要,要培养教师热爱语文的精神。用教师自己的语文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关系着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有句名言: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人的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内容,对于一个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尤其要重视小学语文。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关系着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长的关键。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要,要培养教师热爱语文的精神。用教师自己的语文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教师如果再课堂上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往往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积极学习的境界。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从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开始,就特别注重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后来,在担任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力求以美丽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平时和学生交谈时,我刻意提倡语言美。运用童话般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我对学生总是这样谈话:有句名言说,有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句诗是这样写的等等,学生十分喜欢听。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写些名人名言,勉励学生好好学习。有个学生字写得差,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写到:你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小男孩,如果你的字写得美丽一些,你就更加完美了。有个学生数学很差,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这样的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生对我留下的这些名言非常感兴趣,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言警句,后来,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一学期下来摘抄不少的东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成绩也不断提高。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多读自然会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品读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我在课堂教学中,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每篇课文,我都紧紧抓住文中的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每节课,我都安排十几分钟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学中,我对阅读分这样几个步骤:放开嗓门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抓住重点段细细品读,每读一个段落,又分成几个小层次。教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越读越投入,兴致越高。我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朗读比赛。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语文有很多名篇佳作,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松鼠?》《狼牙山五壮士》《慈母情深》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创造机会,反复诵读。
        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以后,就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佳作,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紧靠课本上那一点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在实施新课标的课程中,我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把我收藏的书拿出来让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在班中开展“周日读书活动”,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还利用每天早上安排十分钟阅读,平时给同学们介绍名篇佳作,让学生欣赏、品读,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旋律,让学生读懂每一篇课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老师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时刻都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乐”在语文学习的情境中我在上《松鼠》一文时,为了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两位同学扮演记者,以为同学扮演作者布封。小记者事先精心设计问题,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作者和记者面对面采访,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师生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古诗《秋思》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景象、秋天的人和事,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淡变得生动,使课堂富有张力,产生了美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学善思,生动活泼。
        分组讨论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产生结论。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中互助互动,促进提高,大家激情四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重视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指导学生在校园里的草坪上、花台边给保护小草、鲜花拟广告词,有的学生写得十分优美,如“脚下留情”“高抬贵手”“我和弱小,需要你的爱护”等等。 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们要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总之,教师的教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潜心钻研教学,读懂大纲,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