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龙海 2通讯作者:罗莎
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310058
2广东省深圳市 清林径实验小学 518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红色经典阅读的内容在各年级均占有10%-20%较为稳定而重要的比例,可见教材的课文选编更加地重视人文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红色经典阅读;策略
一、统编版教材红色经典阅读分析
(一)红色经典阅读内容的编写理念
1.红色经典阅读的内涵解读
关于红色经典阅读的解读,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陈海平提出:“红色经典一般指1942年以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做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曹云波谈到:“红色经典指的是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1949—1976)这一阶段出现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红色经典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我国不同战线上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还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记忆。”
2.红色经典阅读的意义与编写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学生通过红色经典阅读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拓展视野,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勇敢无畏、顽强不屈、团结奉献等优秀品质,而且这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选了约40篇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年级升高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教材的课文选编更加地重视人文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红色经典阅读既承载着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又担负着道德教育与培养的使命。
(二)红色经典阅读内容的结构特点
1.统编版与课标本的比例分析
根据统编版和人教课标本两种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不计汉语拼音、识字、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和综合实践部分,小学语文统编版红色经典阅读题材选文篇目约40篇,占一至六年级课文总篇数297篇的13.5%;课文原人教版课标本红色经典阅读题材选文篇目50篇左右,占一至六年级课文总篇数427篇的11.7%,由此可见,红色经典阅读的内容在教材中一直处于10%以上的较高占比。
2.红色经典阅读选文分布情况
现用统编版教材中,不计汉语拼音和识字部分,一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4篇,占总篇数35篇的11.4%;二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8篇,占总篇数49篇的16.3%;三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6篇,占总篇数55篇的11%;四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6篇,占总篇数54篇的11.1%;五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6篇,占总篇数50篇的12%;六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篇数约10篇,占总篇数54篇的18.5%。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各年级红色经典阅读选文的数量较为均衡,都处于同年级课文篇数占比的10%—20%之间,六年级达到最高占比18.5%。
(三)统编版教材红色经典阅读内容的编排特色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红色经典阅读选文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爱国、革命、民族三部分。爱国方面主要包括国旗、首都、国土、志向等内容,比如《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等;革命方面主要包括历史斗争、领袖、英雄、榜样等内容,比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民族方面主要包括团结、雷锋精神等,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
1.红色经典阅读体现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红色经典阅读的选文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它体现的正是政治、道德、理想、情操等方面的优秀革命传统和美好人生品质。
2.红色经典阅读突出红色传统教育
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是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基础,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入教材选编、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设计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革命教育的熏陶,感受爱国精神的伟大和民族文化的价值。
3.红色经典阅读指向学生素养
红色经典阅读的选文包含爱国部分的内容,有利于学习过程中激发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红色经典阅读中革命、民族等部分的选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优秀文化的感染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红色经典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1.从数量上分析
在中国知网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搜索(截止2020年10月9日)获得总文献数量3287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227篇,学位论文77篇。学术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占比9%,由此可见在此领域的专业研究文献为数不多。
近五年(2016年至2020年10月9日)文献数量分布为2016年271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14篇,学位论文10篇),2017年355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28篇,学位论文17篇),2018年573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30篇,学位论文12篇),2019年1011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61篇,学位论文13篇),2020年636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49篇,学位论文5篇)。由数据看出,每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处于200篇以上数量都不少,2019年1000篇以上达到最多数量。
2.从研究内容上分析
以2020年49篇学术期刊文献为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主题阅读、群文阅读、读写结合、个性化阅读、高端阅读、核心素养、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面,其中关于核心素养、高段阅读和读写结合的内容较多,占比14%以上。可见,在高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必备技能。
.png)
.png)
3.研究成果与不足
从近五年(2016年至2020年10月9日)77篇学位论文研究来看,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课例出发,总结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关注阅读教学的作业设计、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落实高质量阅读等。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多于关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阅读教育方法缺少趣味创新形式、较少涉及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等问题。
(二)基于深度教学的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例谈
根据2020年学术论文中较多关注的核心素养、高段阅读和读写结合等方面,结合近五年学位论文的研究,重点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分析红色经典阅读深度教学的策略。
1.深度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学科对“阅读教学”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在语文学科中,许多学者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史雅晶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现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感悟的过程,最终达到阅读素养 综合提升的效果。李海龙认为语文阅读应该是在对语文文本阅读中,达到获取书面语言、知识和情感发展,并实现信息获取加工能力训练的过程。李怡萱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对语文阅读在阅读方法、阅读模式方面进行教育引导,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培养的要求。
关于“深度教学”的研究来源于研究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在国外领域,德里斯科认为深度教育的应该具有纵深性特征,Richard I认为深度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特征,Spelke E也提出了深度教学的全面性要求。要实现深度教学,的确应该深度挖掘学科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且要求知识、能力和情感都得到发展,考虑网络性关联深度挖掘,强调学科的知识辐射性。在国内领域,深度教学方面的研究者郭元祥提出了丰富性教学、回归性教学、关联性教学和严密性教学的4R原则,要求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性、重视理性化和反思。
(2)深度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
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字词句的积累,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目标层级。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中反复提到了“独立识字”,教师应当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识字、查字典识字、熟字组词识字、猜谜语识字,另外还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识字方法。当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的识字学习时,知识的学习就转变为了能力的的培养。基础知识目标指向引导学生把生字词读准、课文读通,这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
(3)深度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指向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发展、掌握阅读的方法和信息加工方法,同时实现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积累和读写训练的实践。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1—2年级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3—4年级要求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要求在提升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了解叙事作品的事件梗概、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能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深度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
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情感丰富、审美升华和创造、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等目标。此目标的落实首先体现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在认识标点的前提下体会语气,在展开想象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最后,还要注重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乐于与人交流。
2.深度教学理念下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以统编版教材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主要表现爱国情感、革命文化、民族气节和延安精神,具有明显的红色经典文化特征。
(1)以《古诗三首》中的《出塞》为例谈阅读教学策略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唐代诗人王昌龄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借助启发学生想象、反复吟诵、多媒体创设情景等策略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环节一:识字诵读
本环节通过自由诵读、指名诵读、齐诵、男女诵、小组或师生合作诵读、小篆格式变化诵读、填空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准确的诵读出古诗的平长仄短。
环节二:理解表达
本环节在已经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在诵读的韵律中想象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吟唱中让学生体验将士的感受,借助李广将军的视频素材口头表达“李广是一位( )的将军”,在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而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敬佩的情感语气。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从古至今边战不断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伤,后两句歌颂古代名将,语调稍微高亢,适当强调“飞将在”“不教胡马”,表达对边关巩固的期望。
环节三:读写结合
本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有飞将保护会是怎样的景象?
白发苍苍的父母,
勤劳善良的妻子,
天真无邪的孩子,
使用读写并行原则,将阅读教学的实践应用到实处,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实现深度教学。
环节四:情感升华
本环节结合诗人王昌龄与当时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在诵读与表达中升华情感体验,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
(2)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谈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并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事件,而是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三件事情的层次关系,尝试概括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再按照正确的顺序连接一起。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采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法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这样对学生概括、逻辑分析和获取信息等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不仅在思考中寻找文章主要内容,也建构了内容的内部联系。
.png)
(3)以《梅兰芳蓄须》为例谈阅读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爱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 “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边阅读边勾画,筛选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实现对文本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体验等全面的培养。本课在掌握字词灯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拓展信息,如梅兰芳的生平简介、生活经历、主要事迹,京剧一书中旦角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蓄须的含义,深刻感悟梅兰芳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4)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谈阅读教学策略
这首现代诗的学习,我们抓住关键线索“追寻”,通过朗读和理解体会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朗读第1小节用稍慢的语速,较为平缓的语调。)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朗读第5小节饱含深情,语速由慢到快,语调先抑后扬。)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朗读第6小节充满向往和赞美之情,语速稍慢。)
由于这首诗描写的红色经典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调、语气、感情融入和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朗读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在耳濡目染中对这些元素进行吸收利用。老师可以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感染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搜集一些著名表演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技巧,还可以逐步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对文中需要关注的知识深度加工。比如“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文献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网络查阅图片文字、与大人交流等方式主动查阅这些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史雅晶.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2.李海龙.阅读教学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怡萱.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