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韩丹
[导读] 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比较抽象,知识逻辑结构非常严谨,
        韩丹
        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  辽宁葫芦岛  125200
        摘要: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比较抽象,知识逻辑结构非常严谨,学习难度比较高,导致很多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物理学习思维不够灵活,影响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通过多种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够适合自身终身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书”向“育人”的大迈步,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物理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物理课堂低效现状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应用存在不科学之处,造成了物理课堂整体低效,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和质量。物理课堂教学低效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物理知识,整体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影响了物理课程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会影响物理教学效率。另外,教师仍然坚持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重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方面没有科学化,造成物理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一)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不仅是生涩的概念和枯燥的公式,其实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的现象,并指导人们更好地去生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几则高空坠物伤人的新闻,然后为学生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视频中一个从15楼掉落的空易拉罐就能将车顶砸出一个明显的凹痕。当学生看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新闻和事件之后,教师进行提问“大家平时有没有从窗户里往外扔垃圾的坏习惯?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易拉罐就能伤人?”在听完学生的回答以及讨论后,班级内的氛围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时候教师系统地带领学生探究“平抛运动”的知识时,学生的配合意愿就会更加高涨。再如在学习选修3-1中“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在卧室中,门口的开关可以控制顶灯,床头位置的开关也可以控制顶灯”,这种电路设计被称为“单联双控式开关”,教师可以请学生尝试思考其线路布局并绘制线路图。
        (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物理规律的了解,对实验进行有效的设计。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和创新中充分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对其中的物理规律进行基本了解。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尝试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这种开放性的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物理规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让两个穿溜冰鞋的学生,面对面推一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或者,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气球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对于实验结论,教师不要一次性给予学生全部答案,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积极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信心。
        (三)发掘教材内容,培养科学态度
        物理教师应注重从素质教育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对学科的科学态度,在发现学生成绩进步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态度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该关注学生科学方法的总结。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本节课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前人对力和运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史,并讲解伽利略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用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思想,进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索的过程,亲自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成就感,领略物理学史中物理思维的美好与魅力,进而关注物理学史的发展和进步。从科学发展的步伐和物理学史的角度来讲这节课,就会变得非常有趣。教师可从物理史出发,通过呈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并与伽利略新的观点进行实验对比,引导学生将小车分别放在棉布、毛巾和玻璃板的斜面上,让他们观察小车在哪个上面运动得最远,这时学生能够分析出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到摩擦力因素。接着进行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通过介绍理想实验法来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的物理观念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物理观念,学生根据相关的物理现象分析各种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时,就可以先参考教材内容,[3]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视频,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国神舟五号的发射视频,还有我国航天运动员们在空中的实际生活状态,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飞船可以离开地球?宇宙飞船怎样围绕地球旋转?运动员在飞船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怎样不同?进而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鼓励学生研究万有引力定律,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物理观念。
结束语
        总之,物理学科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要让学生学会对物理学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有效思考,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如演绎、归纳、类比、假设等,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态度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4):99-100.
[2]葛建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求知导刊,2019(51):29-30.
[3]侯慧敏.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路径[J].山西青年,2019(24):167.
[4]曹争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智慧,2019(33):81.
[5]李宝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微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