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的探索和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徐微微
[导读] 小班幼儿在与人交流与互动方面比较薄弱,大多数的孩子很喜欢自己玩游戏,

        徐微微
        浙江省杭州市澎博幼儿园 3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在与人交流与互动方面比较薄弱,大多数的孩子很喜欢自己玩游戏,但是在集体游戏中偶尔会因为材料共享或者角色需要进行互动,如有的小朋友虽然喜欢一个人玩来玩去,但是看到其他幼儿的玩具时,也会钻到同伴中间随意拿起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独立玩自己创设的游戏,在交往能力薄弱的背景下孩子们很容易发生矛盾。本案中的幼儿名为苗苗,通过对苗苗的观察与引导,让他学会从独自游戏慢慢走向与老师、同伴之间互动游戏,让苗苗感受到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喜欢参与集体游戏,愿意与同伴互动游戏。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1.开展娃娃家游戏时能够理解角色,能够在与同伴进行互动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2.在娃娃家游戏的过程中,乐于主动跟小伙伴进行互动,在不断地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研究的对象
        小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的方法
        参与式观察法:在幼儿开展娃娃家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一方面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客观记录,一方面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以平行身份的角色进行适当干预,使游戏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个案研究法:通过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典型表现,生成幼儿在娃娃家游戏活动的个案,通过研究分析个案中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情况,分析幼儿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探究如何提升幼儿同伴间互动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三、观察分析
        (一)事件描述
        镜头一:“哇!哇!哇!这是我的,是我的!”笑笑在娃娃家里大声得哭喊着,双手拼命得争夺苗苗手中得一个小勺子,苗苗也是毫不示弱,满脸涨红、睁着大眼睛拼命得夺,两个人谁也不放手。这时我走过去,用双手握住孩子们的小手说:“你们不要争啦,大老虎要来了,它很饿,如果你们不给它准备食物的话,它就要吃小朋友的小手啦。”说完,教师做出要吃小手的样子,孩子们都松了手。这时苗苗说:“我们快给大老虎做吃的吧。”笑笑说:“那你用这个勺子去做吧。”苗苗说:“那里还有,我再去找一个。”两个孩子开始走到材料筐里翻找小勺子,一起给“大老虎”做起饭来,苗苗说“我要做一锅肉”,笑笑说“我来炒菜”,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做好一桌子的食物。
   
        镜头二:
        娃娃家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非常兴奋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起了游戏,清妍在娃娃家里不断地翻找自己喜欢的工具,有勺子、碗、还有一些蔬菜模型,随后她将这些工具摆放在娃娃家的空地上,然后她有模有样地将这些工具都摆放成整齐的一列,用勺子与碗假装盛饭,盛进来面包还有包子,她非常开心地将这些工具摆放在四周,又找到了几个娃娃放在一边,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给你,给你,多吃点啊!”这时,晓霏一下子将一个娃娃拿走,这引发了清妍的不满,她一下子将娃娃抢了回来。晓霏发现了其他的娃娃,又拿起了一个,这时清妍又抢了回来,然后说:“这是我的。”晓霏不高兴地撅起了嘴。这时我走过来问清妍:“清妍,你再请小朋友们吃饭?”清妍说:“是呀,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又问清妍:“那你能不能再多请一个小朋友呀?”清妍点头。我坐在了一旁说:“请问有什么好吃的吗?”清妍为我提供了美食,随后我又问晓霏跟清妍:“清妍也有邀请晓霏一起吗?”清妍想了一下后点了点头,晓霏也坐在了原来娃娃的位置。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清妍与晓霏开始了请客吃饭的游戏。

        (二)案例分析
        小班幼儿同伴意识比较薄弱,常常需要外界的力量来推动他们认识到与同伴互动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干预也对促进幼儿互动交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与干预,整理不同状态与干预情况下苗苗与同伴互动的频次,以此作为进一步促成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依据。

        从幼儿的30次互动情况来看,在娃娃家自主游戏中,幼儿与其他同伴主动互动的次数较多,但是不与同伴互动的次数也较多,说明小班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方面仍旧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根据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游戏的情况与同伴进行互动。在预设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被动与他人互动的情况较多,主要是教师在预设游戏中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其他的同伴进行互动,在被动互动的条件下,幼儿可能无法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或者交流的乐趣。而在教师的适当干预下开展的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与他人主动互动的频次最高,而不与他人互动的频次最低,说明在游戏中教师的适度干预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与其他同伴交流互动的乐趣。
        四、策略导引
        (一)策略的实施
        在游戏中,教师应予以幼儿适当的自主游戏的空间,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充分进行观察,当幼儿缺乏互动经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帮助,利用情境或者平行角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让幼儿间进行互动,体现游戏的衔接性。
        (二)实施的效果
        通过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班幼儿可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娃娃家的游戏当中,从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与互动的快乐,也能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在遇到矛盾的时候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化解,逐步提升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五、反思跟进
        (一)相信幼儿,给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小班幼儿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游戏,但是当他们体会到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后,会自然而然地愿意与其他的同伴互动,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
        (二)分析问题,适时介入指导
        当游戏因幼儿缺乏与同伴互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可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指导,转移幼儿对冲突诱因的注意力,并采用积极的指导方式,如“换位思考”“拓展思路”等等,由此原本比较重复的游戏得到顺利的发展。
        (三)创造宽松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幼儿的娃娃家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方面。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并根据幼儿认知和游戏发展水平、创造性需要提供相适应的指导,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