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张乐生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张乐生
        乐清市第三中学  浙江  温州  325600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时,产生渴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产生的一种“要学”的内在心理和未来获得某种成就的母体,是帮助学生进入知识大门的好向导。反之,若无兴趣,学习被动且没有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特点”所在。在教学中,不同的化学实验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它们总能牢牢的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引起兴趣,抓住注意力。
        一、课堂演示实验
        记得亚里斯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生老师精心设计的实验,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它的原理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课题的学习更加高效。
(教学片断1)氯水的性质
        【教师过渡】在介绍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们说到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那氯气溶于水后会不会与水发生反应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教师】为什么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教师】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起漂白作用的又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探究实验一】分别用玻璃棒战区新制氯水合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
        【学生】两种溶液都显酸性。
        【教师】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的物质,但氢离子不是褪色的原因。
        【探究实验二】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观察现象。
        【学生】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教师】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氯离子,但氯离子不是褪色的原因。
        【教师】我请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以上现象,并推断氯水中的粒子。
        【学生】上述实验中氯气溶于水产生了氯离子、氢离子也就是产生了氯化氢。
        【教师】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另一产物中氯元素化合价是正价还是负价?
        【学生】正价
        【教师】非常好,这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次氯酸,其中氯元素+1价。
        演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实验,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二、学生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实验现象、制取化学产品,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获得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
(教学片断2)摩尔盐的制备
1.硫酸亚铁制备
   
2.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当浅绿色晶体从溶液中缓缓析出并逐渐长大时,学生们的兴趣到达极点,成功后的喜悦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课外小实验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知识创造价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掌握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3)玫瑰纯露的制备

        
        
在学生掌握蒸馏实验后,购买新鲜玫瑰,按玫瑰与水一比一投入蒸馏烧瓶,蒸馏至少量溶液残留。得到天然芬芳的纯露,将产品装入化妆瓶,分给家长和老师使用,得到大家一致能可。
课外小实验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开发课外小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有魅力、有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