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娜
张北县张北镇树儿湾小学07645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也确实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产生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寓教于乐 小学数学 游戏化教学策略 探究
引言
数学由数字、公式等抽象内容组成,小学生由于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灌输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难以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需积极将游戏化教学法应用过来,通过游戏魅力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整体吸引力,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爱玩是其天性,以至于许多家长和教师很难平衡好学生的玩与学之间的关系,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使得本应劳逸结合的时间规划向其中一侧过度倾斜。但如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将学生对于游戏的积极性转移到数学上,把在游戏中的胜负欲转变成数学学习中不熟练掌握绝不罢休的毅力。而这种转变是教师有意的行为,是游戏化教学的目的,但是也是学生不易察觉的,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然,更加投入。在获胜的心愿驱使之下,在有趣的玩法的吸引之下,全班学生都会热情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浓厚的兴趣中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掌握数学技能。
(二)使教学过程更贴合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能使教学内容更贴和生活实际,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学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程导入中的应用
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教师需合理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学生比较好奇新鲜事物,渴望探究游戏类的情境故事。因此,教师可结合章节教学内容,将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化手段运用过来,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调动,高效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数学知识的联系性较为紧密,课堂导入阶段内,教师也需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可以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一章节时,教师可将脑筋急转弯游戏运用过来:两位妈妈分别带一个孩子去看电影,售票员告知其只买三张票即可,为什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不仅课堂气氛得到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良好培养。完成这一铺垫之后,教师能够将集合概念自然引入进来。再如,学习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章节时,为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可将竞赛类游戏组织起来。教师提前准备相应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列着相应的计算式。教师对学生合理分组,依据卡片内容,小组学生进行抢答。活动实施过后,对比哪一个小组回答最快,准确率最高。这样的活动能够将学生的竞争心理利用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复习目的得到顺利实现。
(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地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上也存在不足。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概念,不仅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能力的掌握,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的。例如,在进行《平均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班级内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开展拍球游戏,A组由4名喜欢运动的学生组成,B组由5名不爱运动的学生组成,并对两组拍球的总数进行对比,宣布拍球较多的一方胜出,在这种情况下A组会感到不公平,而其他的学生也会为A组抱不平,并提出“B组会赢是因为人多”的客观事实,此时,可由教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再次针对两组平均数进行对比,平均数高的一方获胜,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了解到影响平均数的除了人数还有个人的能力水平。但此时还不能结束游戏化教学活动,两组各有胜场理应决出胜负,可由两组分别指定一名学生代表,两位指定的学生代表之间进行拍球比赛,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提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及生活实际情况时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中的应用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得知,单单依靠教师的灌输传授,学生难以高效习得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由学生自主构建与内化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合理规划教学流程,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吸收内化知识,这样教学体系能够得到完善,促使课堂教学目标得到顺利实现。本环节内,教师可将闯关、竞赛类游戏活动组织起来,以关卡的形式设计问题,当学生成功解决关卡任务后,教师需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如“你真的很出色”等。学生通过成功情感体验的获取,能够促使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进而产生数学学习的自信。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不能够顺利通过任务,教师要及时进行激励,通过鼓励性语言的运用,帮助学生产生再次挑战的勇气,养成不畏挫折的优良品质。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章节时,可将情境模拟故事设计出来:白雪公主被敌人困住了,我们必须要马上去救她。但这一路上有很多的困难,大家有没有勇气克服?在这样的背景故事下,教师依据本章节学习到的知识,设计数个关卡,每一个关卡任务皆为计算公式,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如前三个关卡可设计为一位数小学位数的计算式,后续关卡则可将除法类应用题设计出来。应用题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吸收章节数学知识。传统巩固练习环节内,教师往往将练习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不仅学习的乐趣丢失,训练成效也得不到保证。而通过本种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即可对习得的知识有效巩固,同时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培养。
(四)完善规则,纪律与气氛并重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知道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也具备实施游戏化教学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不敢实践。一方面,教师担心难以平衡游戏与数学知识的关系,怕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弱化了对数学的学习,导致学生一整节课都在热闹的游戏中欢闹,看似积极性很高,实则毫无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纪律有顾虑。小学生自制力差,非常好动,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各种手段维持纪律,一旦开展游戏,场面也许会失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不听指挥,为了胜利肆意破坏游戏公平,造成学生之间的争执,最后使得数学游戏在不愉快中结束。所以,教师应当在游戏开展之前,就与学生共同制定好完善的游戏规则,一旦有人触犯,先是予以警告,再次违反则全班终止游戏。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集体中考虑到班集体的利益,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应当控制好游戏性与知识性、严肃的纪律与活泼的气氛之间的关系,让游戏变成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不是影响学生状态的拦路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游戏化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度,只有把握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设置好每一节课的目标,并按时按量完成,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方.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4):48.
[2]汪媛媛.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20(03):103+87.
[3]武晓艳.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开展探讨[J].中华少年,2019(29):75.
[4]朱源.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9(06):58.
[5]彭立轩.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开展[J].天津教育,2019(1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