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英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实验小学 353300
【摘要】: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通过数学语言或数学形式来展示事物特点与数量关系的知识结构。从广义角度来看,数学学科的概念、公式、法则都可以看成一种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大多通过符号、表达式来呈现,对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课堂构建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较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时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意识地探究思考问题,增强数学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数学学科应用模型思想的主要方式
(一)方程模型的应用
方程是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途径。应用方程可以通过分类或者分解步骤的方式简化数学题的复杂论述,有效降低数学习题的难度,让学生能结合已知的数学条件,循序渐进地剖析出数学问题的思路。以“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本章节的数学知识明显蕴含了方程数学模型的应用思想。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深化方程模型的应用,比如让学生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尝试应用方程模型思想。例如习题“在笼子里有若干只兔子和鸡,共有8个头,26条腿,问鸡和兔各自的数量。”一般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最为简便,但二元方程的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数学教师可以从一元方程的角度入手,采取“拍手藏腿法”“代入法”循序渐进地为小学生普及方程建模思想。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假设这些鸡和兔子全部训练有素,每拍一次手,就一起藏起一条腿,一次一共正好藏起8只。那么外面的人拍两下手,鸡的腿就全部藏了起来,而每只兔子藏起了两条腿。此时再假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那么方程等式就可以列为2x=26-8-8,得出x=5这个结果。当学生逐渐熟悉方程的应用时,教师可以换一种解题思路,使用代入法。假设兔子为x只,那么鸡就是“8-x”只,那么等式就为4x+2(8-x)=26。由此,通过拍手藏腿法到代入法的过渡,将进一步延伸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深度。
(二)公式模型的应用
公式是数学学科的主要表达语言,能总结出数学计算问题的规律。关于公式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模型建构应用,多以应用题为主。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应用例题:一块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20厘米,试问这块正方形手帕的面积为多少。小学生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便可以引入数学模型思想,不难确定“先求边长,再求面积”的解答策略。
那么经过解析,可以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得知手帕边长为5厘米,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求出手帕的面积为25平方厘米。应用公式可以将数学问题的抽象程度有效降低,便于学生深化思维深度,迅速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思路。
二、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课堂构建
(一)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且学习难度较大,小学生大多不太喜欢学习数学知识,更不要说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了。然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检验和完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一堆数字,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会提高对应用意识的重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应用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从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运算”时,刚开始,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可以用买玩具或买零食这样具体的场景作为辅助,把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假如你去玩具店买玩具,买了一个9元的毛绒玩具、一个3元的贴画,总共需要给收银员多少钱?”学生通过列算式可以得出总共需要给收银员12元钱。教师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从而加深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立足生活布置实践性作业,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对强化学生应用意识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为目标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上理论知识传授工作,还要立足实际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以此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这节课后,笔者让学生课后从家中寻找五种以上的圆形物体,如圆桌、脸盆、盘子、碗等,测量它们的尺寸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样的数学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之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必须要落实的工作。教师必须要树立这样的教育目标,在数学课上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如寻找生活元素去分析数学知识、运用生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以此唤醒并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巧铃.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
[2]沈开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J].数学大世界(下旬刊),2020(8).
[3]罗小君.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应用意识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市级课题—《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 JYKT-1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