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体会小学数学教学之趣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王银满
[导读] 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乐趣,
        王银满
        大溪镇麻车屿小学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乐趣,因而对数学课缺乏学习兴趣,直接造成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枯燥的数学概念数学融入生活中,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探究的兴趣。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和相关教学目标任务对将数学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乐趣。以期为小学数学工作者将数学融入课堂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学习兴趣;策略方法
        引言: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阐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思考数学课题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调整教学计划。应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情境演练中愉快的学习,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数学学习的稳步提升。
        1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转变教师教育意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实际与数学空间、时间、数量形等密切相关。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能够从生活中感知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生活实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生活需要教育来充实,而教育也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教育只有扎根于生命的沃土,才能不致成为“无土之木”“无水之源”。在小学数学教师看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目的在于点拨、引导、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教师要正确认识,转变传统课堂上“一言堂”“灌输”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比如,老师在讲授“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时,就可以运用生生不息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到数学知识。老师首先让学生 A保持静止,让学生 B以学生 A为中心随意走动,然后由学生 A告诉大家,学生 B相对于他来说是什么位置和方向。老师还应对此过程给予指导和解释,让学生迅速掌握其中的重点,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找出不足,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龄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心理又没有发育成熟,在数学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把生硬、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只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知识,这也是高效率教学的根本保证。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报纸、电视上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引导学生从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含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样学习到的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同学们就能快速地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长、正方形周长时,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周长是四个边相加的长度,公式也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学生感觉不到其中的乐趣,自然就不会把重点放在老师讲课上。这时老师便可让学生用尺子量出长方形四边的长度并记下,然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总结出:长+长+宽=长*2+宽*2=(长+宽)*2,正方形也是如此;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留意一下那些高耸入云塔吊,注意一下那些美丽、雄伟的大桥,你是否能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生活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的精彩与美。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紛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性时,我们是否能想到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从而感受数学的对称美。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所学知识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外,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量一下课桌,以加深对今天学习内容的理解。
        3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严肃而不带感情色彩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气氛中,他们自己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要使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有声音”,从而增强数学知识点的知觉,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比如在负数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讲授,先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能量吗?负数到底是什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引出题目,并通过多媒体出示“负数”相关情景,如某地区气象预报最高气温5℃表示5℃,最低气温-6℃表示-6℃。例如王大爷在小店里卖玩具,每只玩具的售价是10元,请你帮王大爷算一下这些玩具能挣多少钱?将这一生活范例引入课程,对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感受小学数学的魅力。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感知能力,加速培养自己良好的数学思维。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通过与生活中的小物件关联,集中了课堂注意力;通过亲身体会生活化学习过程,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融合,真切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也会因此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应当走生活化的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的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化生成的过程中,更好的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韦东新.融入生活,体会数学乐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2]陈宠爱.将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J].教育(文摘版):00129-00129.
        [3]赵润明.让生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教育,2016,000(003):P.5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