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祥永 2 张洋
1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222001
2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222001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历史教学以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知时空特征,以教学问题的探究来建构时空关联,通过问题的拓展引导学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史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素养的辩证促进,培育学生深层的时空思维,启迪学生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时空观念 历史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逻辑转化的过程,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转化形成切实的教学逻辑,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有路径可循。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基本构成要素,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一、时空观念概述
历史教学是要通过特定的教学逻辑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生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对象置于具体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应当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特定的时空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时,应注重历史情境的代表性、体验性,并启发学生转述情境,让其在时空感知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中国史学习中的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庙号和年号等,以及在空间表述中按照特定的方位、地理特征进行的空间表述。只有具有清晰明确的时空信息,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新知才能在既有的历史知识结构中进行有序列的体系化,而不是散乱的知识碎片。在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能生成真实的历史问题,这样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时空关联与问题探究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承载着人的基本思维过程。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将人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五个步骤:感受到困难、难题;他的定位和定义;想到的可能答案或解决办法;对联想进行推理;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肯定或否定自己的结论。换言之,思维过程从程序上讲,就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具有重要的思维导向作用,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就标定着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史事都是处于特定的立体时空延展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史事发生的外部条件,支持着史事的发生和呈现,同时也制约着史事的发生和呈现,要实现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就需要以特定的史事为中心,向时间和空间的关联因素外拓。
四、时空变构与教学拓展
有效的问题探究并不是问题的终结,伴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新的问题又会被发现、被定义。时空关联问题的探究是基于对历史事实透析的理解生成。如前所论,”历史”的时空是客观的事实性时空,从事实层面上讲,历史的时空是均值和固定的,但在历史学的研究和学习中,时间与空间都具有建构性特征。
尤其是时间,人类作为社会能动的实践存在要去理解在当下时空已不可回逆的历史,就必须构成时间度量多样化的历史理解范式,从而通过超越惯性时间的多样化历史理解范式的创建,在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灵时间的多重坐标中再度复活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由此,基于不同的史学理论和观念,时间是变构的,空间所蕴含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也有所不同。对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实,基于不同的时空变构,其理解和解释的方式也具有显著的不同。
五、时空迁移与素养生成
通过时空感知,到时空关联,再到变构性的时空解释,学生逐步积淀生成叙述时空事实、在立体延展的时空中分析问题,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问题的历史时空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建构了比单纯的知识传授丰富灵活的知识体系,能够在面对不同的历史或现实情境具有自觉的时空问题意识,学习所获也对学生当下的生命成长发挥积极的指引作用。
(一)知识与素养辩证促进
培育核心素养并不排斥知识的建构,恰恰相反,在致力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更自主、更灵活、更有深度。致力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与历史知识中心教学的区别在于教学的最终目标、达成目标的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教授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素养与知识的辩证关联中,良好的素养促进学生能动地建构知识,并生成可持续的知识获得和转化运用能力。在致力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中,学生所建构的知识具有自主建构性的品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问题探究相互协作共同建构而成。学生获得的不是一种僵化知识,而是以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掌握为基础,自主生成的富有弹性的知识结构,因此,这样的知识也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知识。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形成,富有弹性的历史知识结构也更能支持历史核心素养在不同时空情境问题中的迁移呈现。
(二)时空观念下的问题意识
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面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时能够有自觉的历史时空问题意识。在致力于时空素养培育的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够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逻辑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关联生成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在变构性的时空中生成新的历史解释,并构成深层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时空中的诸多史事有何关联,不同时空中的类似史事有何异同,史事的历史演进脉络如何,在不同的时空层级中,有怎样的不同解释等等,学生逐步养成对特定史事进行时间脉络性和空间拓展性的问题意识,以及时空变构下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方式的重要表征,问题意识牵引着学生不断地探究,在持续的问题探究中,学生更加成熟地以清晰的时空脉络来建构知识,在历史叙述中注重时空的关联性,通过时空的拓展来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以及在不同的时空逻辑下进行历史解释。
(三)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引
通过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实践,时空素养已然超越依托具体知识的问题结构,积淀生成一种具有可持续、广泛迁移性的能力和品格。当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和品格,他看待任何事物都注重时空合理性解释和时空变构中的理解和评价。历史意识是将时间经验通过回忆转化为生活实践导向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作为叙事被诠释的历史,”过去的一个时间过程被作为事件发生的序列而得以现在化,在这一过程中,现在得以诠释,未来作为期待视角而得以设计”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的时空意识,可以转化为一种当下性思考。即如何在当下时点,面向历史和未来,如何面向区域和全球。培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有助于让学生将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积极地投入社会历史进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蓝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 郑会敏,罗生全 课堂教学逻辑的内涵、结构与发展理路,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