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信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英才学校 256652
【摘要】:目前,在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关注到了历史课程的文化价值,但很少有教师能挖掘出历史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素养,这导致历史的人文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育部门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强调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让历史知识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热血与激情的乐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对各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相关人物所拥有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这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学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为了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优秀史料。因此,借助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家国情怀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家国情怀培养跟历史之间的关系,接着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希望这些实践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家国情怀的观念,让家国情怀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指导结合起来,进而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落实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分析可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足和方法的欠缺。从教学实践来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历史这样的学科,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做组合比较分析,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这种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对学科的兴趣明显降低,对于历史学科教学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不仅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下降,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固化,导致教学效果不利,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应用是有重要价值的。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教具,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信息。历史教材中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人物扫描、相关史实、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信息,客观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继而达到升华情感、启迪心灵的效果。例如,《鸦片战争》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人物扫描”和图片以及第4页的“相关史实”,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开展各种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精神。初中历史教材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历史人物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信息,以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促进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典型的教学案例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典型的历史内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有效突出家国情怀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大多都有家国情怀的精神,每一节历史课程都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的精神,但是初中历史老师需要注重初中历史课堂的总结,有效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升华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使用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比如,在学习《两汉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时,历史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时期。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两汉阶段是中国开始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阶段,并且在这个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经济发展迅速,民族种类众多,是封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阶段。
在对这个阶段的历史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很多的发明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出现的,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世界发展的进程。所以,通过这个课时的学习可以学生了解到科技以及技术对国家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历史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认同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民族的认同感以及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开展历史评鉴活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由内在活动和外在活动组成,外在活动主要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阅读和用嘴说话的过程;内在活动则是指学生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只关注外在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内在教学活动,这使许多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记忆不够深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评鉴开展内部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历史评鉴首先需要有明确的选题,即围绕某个具体的主题展开评鉴,可以对某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意义展开评鉴,也可以对某个历史事件中出现的各类人物展开评鉴,教师要提升评鉴活动的深刻性。其次是活动的准备与开展。在布置主题之后,教师应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搜集资料,组织评鉴内容。在活动开始后,教师应保证活动的顺序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中央召开了抗战胜利纪念座谈会之后,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以“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为主题组织一次历史评鉴活动,让学生选择抗日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解读,并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制作PPT或者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对该事件或人物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抗战中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能让学生意识到青年一代应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评鉴活动虽然短暂,但是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使家国情怀一直留存心中。
(四)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理解认知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力量,发挥媒体影像的作用,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深刻。借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五感,还原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气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勇敢和果决,感受历史人物的悲情和无奈,豪放与热心,感受现代的美好生活。通过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当中渲染历史的气氛,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机会,学生才能真正地将自己带入历史,才能真正地与历史人物产生灵魂交流,才能做到感同身受,了解祖国的身心灵魂,以及家国的重要意义。
结束语
“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关乎人才振兴、国家发展、乃至人类进步的重要且复杂的工程。初中历史学科肩负着在学生人格发展、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使命与任务。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探索适应现实需要的“家国情怀”教育策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勇.刘古愚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教育实践[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6).
[2]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3).
[3]李惠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