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郝强
[导读] 随着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社会文化思想意识也呈现典型的多元形态,

        郝强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一中学  253400
        摘要:随着政治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社会文化思想意识也呈现典型的多元形态,尤其世界各个国家文明间的冲突与交流形成强烈的多元文化意识,也因此带动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过渡。在高中历史学科应用多元史观以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为连接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多元性文化,并从思想意识方面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与此同时在历史学科运用多元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发自内心热爱本国文化,并基于多元角度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史观;应用策略
        引言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乐学善思,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切实学有所获,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历史课堂可以在新时期焕发出夺目光彩,让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可以有效提升。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做出多个方面的努力,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完善,多项教学目标能够有机达成。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主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实现历史新教材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为了学生全方面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观念。同时,根据新教材教学目标,为了实现学生思想、知识以及能力等充分得到发展,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在教学课堂中,不断去解读和分析历史新教材,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凸显出来,以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为核心,不仅重视理论讲解,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完全从以往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中解脱出来,将课堂主角交还到学生手中,并采取各种丰富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应用启发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中,启发式教学也能够满足相关的教学需求,并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同时在该种模式的应用下,学生能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逐步完善自身的核心素养。但在此期间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在借助这一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一定要事前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认知能力进行考察,在确保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并不会对其造成较高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启发内容。此外为了有效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贯彻由浅及深、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逐步加深教学难度,引导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掌握理解。例如,在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第一,北魏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第二,在北魏改革的时候,其自身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矛盾?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阅读,加强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以及计划性。当学生能够正确的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逐步加强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北魏改革之前,国家的主要管理者是冯太后,那么引起这场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整体的改革过程、结果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又有哪些呢?由于学生已经回答出第一轮的问题,所以其自身的学习热情以及探究欲望会得到有效的激发,能够更加认真的对内容进行探索分析,掌握知识重点,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体系,强化学习质量。
三、实施有效导入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即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

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点,其质量好坏决定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是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首要部步骤,因而需要教师全面重视课堂导入环节。针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纪录片《复兴之路》视频片段,该视频讲述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爆发工业革命,美国也在该时期爆发独立战争,法国则暴发大革命,上述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化历史也因此徐徐展开。而这股现代化发展风向也逐渐朝着中国逼近,但此时的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并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毁灭版的厄运。同时,全球多个国家正在不断扩张殖民势力范围,此举也波及东方国家,即将发生近三千年未遭遇过的时代大变局。历史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后提出以下问题:“大变局指19世纪中期后哪个历史事件引发的?”随即教师指引学生基于文明史观角度展开分析,工业文明在鸦片战争后不断对农业文明形成冲击,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也因此发生变化。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基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大变局”产生原因,回答该问题时则需要初中历史所学知识并简单阐述人类历史在18世纪后期发展情况,借此对比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发展方面有何不同之处,由此得出问题答案。
四、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多角度丰富认知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内文本,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理清课程的脉络主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设一些专题性探究,让学生自主进行开放性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而不要割裂其历史环境,单纯理解某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教材内部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合。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真正脱离教材的教材的框架,开展连续性学习,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节课时,教师除了为学生呈现一些课内知识之外,还可以联系一些课外的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明白当时经济大萧条的状况,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纽约股市的崩盘是如何引起世界经济危机的?市场上那么多的煤炭但小女孩为何却会被冻得瑟瑟发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农场主的牛奶被迫倒到河里,真的是因为生产过剩吗?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推动之下,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进而使学生学会全面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因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逐步提升。教师除了让学生们明白中心问题之外,可以结合一些史料做有效铺垫,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更加全面。
五、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的主要阵地,任何教学的设计都需要经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完成。因此,将学法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为了达到这一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问题教学策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敢于思考并乐于思考,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科应用多元史观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相关教育要求和目标。通过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人文历史场景调动其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多元史观涵盖的社会史观不同于传统历史观,从人类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知识内涵,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在应用多元史观时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内涵,更新史学观念,提升职业素质,再将自身了解和所学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基于多元史观角度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问题,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莫献平.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考,2019(14):80.
[2]郑永新.浅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13):46.
[3]姜永刚.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8(12):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