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胡建芳
[导读]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学为国家输送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胡建芳
        瑞安市莘塍第二小学
        摘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学为国家输送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学生构建德育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和研究新的德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形象,提高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够,重视德育教学的地位,只在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这就直接造成了现行下的德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继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文章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德育教学现状,对三位一体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期对德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教育
        引言: 在很早以前就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现代德育教育基于这个体系已经初步的完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德育素质,就必须要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和谐,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养成崇高的德育情操。
        一、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体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1.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都过于“望子成龙”,为了让孩子将来考一个好大学,而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了“笼中鸟”。同时,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因而举步维艰,德育成效自然也差强人意。
        2.教师与家长二者之间缺乏主动沟通
        教师与家长都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因此二者应当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才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对孩子实施更好的教育。但是,在现实中,教师与家长二者之间的沟通却并不顺畅,家长多认为教师的家访就是告状、找麻烦。反之,有的教师也觉得只要在学校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而不必主动去家访。这种现象,导致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其实都无法对孩子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也就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3.社会教育显得较为无力
        就现状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处于一种相对游离的状态,教育资源较分散,尤其是社会教育的作用几乎没有体现出来。在整个社会中既无浓厚的重教氛围,也没有建设完善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及设备。因此,导致现在的青少年经常会在三观价值方面出现偏差,以及心理素质也较差。
        二、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德育体系的措施
        1.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
        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通过各种制度的构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并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为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学校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例如,在国庆节,学校可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开展“爱鸟周、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环保意识;建立文艺宣传站、广播站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锻炼自我;举办科技节活动,通过设置科技景观,以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上述举措,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2.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在过去认为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现代的家庭教育观是,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从这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观念向着平等、尊重的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前一家之主一言堂的绝对权威型的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人的起点和根基,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家庭是他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而且这个教育是一直持续的,只要他是家庭一员,家庭就会对他产生影响。人在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时候,都要依靠家庭的给予,对家庭有依赖性,同时家庭的决定对他有威吓性。家里的每一个人,喜怒哀乐都会感染到家庭其他成员,当然正能量与负能量都会被传递。家里的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对彼此很熟悉、了解,尤其是家长对孩子,孩子一个表情,家长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家庭教育与人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3.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依托
        学校要主动争取社区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居委会、交通、司法、公安等,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积极引导或是教育学生,形成学校与社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如整治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网吧及相关媒体中各种低俗、暴力以及色情的内容,净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进一步扩宽德育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还可以与社区携手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此外,社区还可以为学校提供道德劳动模范,辅导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其见识,实现教育的全面渗透。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育之本,德育先行。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立足于大教育观,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应不断改进方法、更新理念。学校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家庭、学校、社会共育三位一体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让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理念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培育作用,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金鑫.整体构建和谐德育:让社会,学校,家庭一路同行[J].中小学管理,2007,000        (002):46-48.
        [2]吴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工作体系[J].现代        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
        [3]关迪.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德育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
        [4]段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探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7,014(017):21-        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