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育锻炼对小学生锻炼习惯的影响和作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邵秋珺
[导读] 体育在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中占据有比较关键的地位,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对于小学生们身体健康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邵秋珺
        常州经开区小学
        摘要:体育在小学教育课程内容中占据有比较关键的地位,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对于小学生们身体健康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的体魄是高效学习、快乐生活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小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关注重点之一。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有效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身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都能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效果。而小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其家庭体育教育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关键词:家庭体育锻炼;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由于教育体制和实际社会发展进程的不一致,我国只有小部分的学生拥有比较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现有教育体制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况比较明显,体育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被教育工作者们所忽视。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小学生的生活中渐渐充斥着更多现代化的因素,从而改变了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对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影响。因此,为了在较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小学生的锻炼习惯,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和意义
        习惯是基于动作的重复练习而自主生成并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综合。因此人们在身心健康的需求下或者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下,持续并且重复性地进行身体运动以达成强健体魄的目的而定向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作为一种个体行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与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体育课程活动的展开,大幅度提升了小学生体育教学质量并且改善了学生们的身体状况。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奉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教师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作为日常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并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种做法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质量。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小学生对于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振兴具有关键性作用,强健的体魄是小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的基本。因此,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并将小学生身体锻炼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仅仅基于新课改的需要,更是社会长久发展的关键。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并且以身作则帮助小学生培养优秀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身心调节规律,这些调节规律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进行调节。体育锻炼习惯是生理、心理或社会需求产生锻炼动机,在动机的驱动下产生锻炼行为,行为的结果符合主体的动机目标,从而促使锻炼行为不断重复、强化,在生理上形成较为巩固的动力定型,在心理上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逐渐巩固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一)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确立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在长期的、系统的锻炼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系统性环路联系,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轮流交替,把各种运动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形成感觉“记忆痕迹”构型或运动构型,最后达到生理层面的动力定型。
        (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心理机制,是从运动需要或欲望开始,使主体意识到、并产生心理不安与紧张,成为主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活动动机,主体做出满足运动需要和活动动机的活动,即目标活动,使主体体验到运动的兴趣,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该习惯在这样的心理轨迹的反复重复、反复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主体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是该习惯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从体育活动的需求产生体育锻炼动机,进而促使锻炼行为的产生,锻炼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便养成了锻炼习惯。
        (三)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方面
        小学生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学校的影响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学校教学策略、内容的制定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明确都是由学校领导确定的,因此,学校领导对于教学内容的主观偏好以及对体育的重视都能够影响实际体育教学效果。根据相关研究结果:由于许多学校领导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很多文化课老师占用体育课程进行文化课教学活动,导致日常体育课程安排减少,从而对学生们的体育课程参与度以及锻炼效果都有负面的影响。基于以上,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和实际体育锻炼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的漠视会直接导致学校老师对体育课程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也会理所当然地国家的体育号召不闻不问,校园体育锻炼设备陈旧而不能得到更换以及学生们的体育课程被文化课占用一起造成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的结果。其次,现有的体育师资队伍跟不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体育课堂的施教者以及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一线工作人员,教师教学能力的层次不齐对于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对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一个好的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后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大体上而言,优秀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详细为学生们讲解理论技巧,并且进行动作示范;其次,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能够尊重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差异,让全班同学共同成长和发展;最后,拥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最后是体育伤害事故的影响。近些年来,虽然小学教育中格外强调体育锻炼并且积极响应体育改革的号召,然而在体育课堂的开展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些事故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正常开展,也给小学生们的体育锻炼进程造成的消极影响,严重者甚至给小学生们留下了心理阴影,让他们恐惧体育锻炼,丧失了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学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段,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体育运动规章制度,消除一切危险因素,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体育锻炼环境。
        2.社会方面
        首先是精英体制的影响。体育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等等,竞技体育是一项高消费、高投入的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并且以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为目标。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全国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培养优秀的运动员,然而能够走到金字塔顶部的运动员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之小的。因此,应当科学平衡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的资金投入和关注程度,如果过多的投入到竞技体育中,那么学校体育所分配到的资金和关注程度必然会减小,这不利于小学生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把考试成绩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引导点,他们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仅仅是学生的升学率,因此,这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和特长班,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习数学、英语等等,这减少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活动时间,身体素质将会日益下降。同时,小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习惯也难以养成,这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些年来,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形势的严峻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把体育成绩列入到了中考成绩之中,从而刺激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这也让相关的教育者们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保障学生们的锻炼时间。
        3.家庭方面
        家庭日常行为习惯也会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产生影响。作为孩子每天都会亲密接触的人以及生来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家长日常的言行举止及兴趣爱好都能影响孩子。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各种各样的新型电子移动设备走进人们的生活,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们将时间放在了电子设备上,以至于锻炼身体的时间被一再压缩,从而对小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家长应当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重点,不能任由孩子们无限制地将时间花在电子游戏上,平时应当积极引导孩子外出锻炼游玩。总体来说,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各种各样,家长和学校需要多加交流,一起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帮助小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为将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体育锻炼对小学生锻炼习惯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父母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形象。父母对于体育锻炼行为的偏好能够直接影响孩子对于体育锻炼认知与兴趣,从事体育锻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热爱体育的孩子。父母参与孩子的体育课程学习不仅能对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还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锻炼氛围,从日常生活中逐渐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体育兴趣的角度来看,各阶段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均随父母的参与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小学生(从54.3%提高到71.4%)和初中生(从48.3%提高到67.4%)提高幅度较大。体育锻炼的目的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没有很大的差别,然而,随着父母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少的初、高中学生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证明父母的参与能够对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目的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从锻炼态度方面来看,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随父母的参与程度的增加而提高,特被是对于小学生(从48.2%提高到71.6%)和初中生(28.3%提高到63.2%)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人们在身心健康的需求下或者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下,持续并且重复性地进行身体运动以达成强健体魄的目的而定向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加锻炼行为的持续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能脱离其兴趣偏好。作为学生生活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家庭环境能够在多方面深层次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如果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家庭中小学生也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比较大的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且健康的体育锻炼动机,进一步地提升所有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除此以外,父母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及参与度可以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目的及行为产生比较显著的作用。一个拥有较强体育氛围的家庭,其成员更加容易对体育锻炼产生较高的兴趣,家长的支持与以身作则都能正向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的提高。另外,作为学生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锻炼场地也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家长需要加强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积极引导并且共同参与到学生日常的体育锻炼行为当中,从而创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另外,家长还需要对孩子成长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做成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提升体育锻炼能力。作为教师,则需要充分支持和配合学生体育实际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并充分利用相关激励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以及运动能力的提升。学校需要认识到各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及能力都会有所差别:小学生体育锻炼应该以兴趣为主,对于初中生则需要对其锻炼动机和体育态度的培养进行教育,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良好锻炼态度的形成以及科学规律的锻炼强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结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习惯贯穿与人们实际生活中,并且受到一些外力因素和内在动力的共同影响。通常而言,正向积极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小学生活泼好动且精力充沛,因此抓住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培养具有较大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用“玩”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等.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01):80-85.
[2]康黎岚,周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003):61-62.
[3]陈英.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3,32(003):59-60.
[4]蒋志敏.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20.
[5]胡明慧.武汉市中心城区小学生家庭体育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6]夏忠满.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3(8):152.
[7]张静.父母锻炼行为及其对小学生运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