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通过吟咏诵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刘亚楠
[导读] 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刘亚楠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吟咏诵读;核心素养        
        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高中语文的新课改目标明确提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反复吟咏诵读是培养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创新古诗词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创设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体系,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的落后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坚持教师的权威,强调对古诗词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无法自主探究中国古诗词的深刻涵义,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引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解读时,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对创作背景和词句典故进行有效的扩充,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对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产生厌恶的情绪。
        (二)学习兴趣不足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素养,与晦涩难懂的古诗词相比,学生对小说、戏剧更有兴趣。虽然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演绎而来,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极大的差异,古诗词中的意境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才能深入理解。古诗词没有散文的充沛情感,没有小说的故事情节,词句生僻难懂,学生无法自主吟咏诵读中国古诗词,缺乏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无法满足高中阶段的发展需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优化吟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的吟咏诵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在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优化吟咏教学,在读准古诗词的生僻字音基础上,教授学生掌握有效的朗读技巧。在吟咏诵读教学中,应注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结合作者的创作情绪,选择或急促、或低沉、或轻松、或舒缓的节奏,把握中国古诗词的吟咏韵律,以体会诗词的妙处,品味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向学生传递基本的吟咏技巧,针对具体的古诗词内容,采取不同的吟咏节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风格[1]。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沁园春· 长沙》这节课时,教师应教授学生采取“四言两顿”的诗歌吟咏节奏,即一句两顿: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州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当前中国的成语主要是四个字,“四言两顿”的诗节形式被沿用至今,并且富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吟咏诵读技巧,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品鉴能力,为创设语言构建和运用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诵读情境,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感知能力
        中国的古诗词在创作时,作者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况,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融入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中。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具体的古诗词情节,创设形象化、具体化的诵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感知古诗词的创作氛围,加强学生对言语文本的深度理解。在创设诵读情境时,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动画、创造微课或微视频,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诗意,以创设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应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背景音乐,组织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学习豪迈的诗歌基调。教师将制作的以“赤壁”为主题的微课投放到电子平台上,组织学生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在诵读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还应向学生讲授精彩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感知能力。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在高效的教学课堂中,引领学生反复的吟咏诵读,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改目标。
        (三)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对古诗词的反复吟咏诵读,使得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拓展自身的言语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建构了个体的语言系统。在高中古诗词教学汇总,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材料积累,加强对文化常识和诗词意象的学习,使得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整合能力。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反复吟咏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诗朗诵比赛、以“诗歌”为主题的辩论赛、诗词创作大赛等,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课外时间中积极运用古诗词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这节课时,学生应熟悉、了解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在诵读这首诗时,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孤独落寞之情,并与李清照的“把酒赏菊”进行对比,感受女词人的凄苦无助。教师以重阳节为契机,组织校级的诗词创作大赛,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在诗词创作中积极运用自身的古诗词知识积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建构学生的古诗词文化语言体系。
        结语:
        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创设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体系,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分析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引领学生反复的吟咏诵读,在教授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创设诵读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语言运用实践机会,为学生的未来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梅.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吟诵教学[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8):236-237.
        [2]孟智顺. 分析利用古诗词教学如何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苏教版)[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11):269.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JCJYC20011204)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