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雅琪
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
摘要:《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思、行关系的论述,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本文从学与思的关系、学与行的关系、学思行结合的实践等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把握学、思、行三者的必要性与具体实施。
关键词:《论语》 学 思 行 小学语文教学
孔子是一名长期践行教育教学的教育家,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集中地记录在《论语》中,因此,《论语》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孔子提出学思并重、学行结合的学习方法,如此有辩证性的观点能够启发我们当下的教学思维与实践。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提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如果只学习而不加以自己的思考,就会困惑,达不到真正的理解;如果只是徒劳空想,却不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就会陷入危险。学习知识之后,一定要内化,也就是思考、质疑的过程。孔子认可了颜回学后内省的行为:“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孔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到知识性的教学,还需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思考成果,通过交流表达,让学生独立地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也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六年级下第10课《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在教学时,我采取了支架式教学模式。首先搜集学生已学的托物言志的古诗词,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王安石《梅花》、王冕《墨梅》、虞世南《蝉》,接着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提炼出这些诗词的共同特征——都是借助景物或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志向。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之后,再去理解《古诗三首》的《马诗》《石灰吟》《竹石》,便能迎刃而解了。并且,在拓展练习里碰到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学生能够立马联系起所咏之物与诗人情志的共通之处,从而理解诗词、读懂诗人。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验证了从“学而思”到“思而学”确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的教育价值观非常重视实践,他在《述而》中讲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了学与行相结合,是学习的理想境界,这是最早论述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指君子的言行要谨慎,工作要敏捷高效。
尽管心里明白了,也不要马上说出来,而是要先践行,强调了“行”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着重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学习《竹节人》时,对制作竹节人十分感兴趣,所以他们格外关注第3段、第11到15段。出乎意料地,在结束本课学习之后,我发现班上几个动手能力强的男生,居然利用综合实践材料包里的吸管和铁丝,模仿竹节人制作了“吸管人”。原来,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某些时候还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手艺”,证明了,他们已经学会带着目的选取阅读材料、抓住阅读重点,呼应两千多年前《论语》告诉我们的,唯实践与学习方相得益彰。
三、学、思、行结合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教育思想,学思并行、学行并重的理念启发了笔者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知识性的传授、学生资料的补充归纳,属于学的过程;再呈现到课堂中,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反思,属于思的过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方法等运用起来,属于行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促思,以思带行,构建了高效的语文课堂,获得了人文内涵外化的良好效果。
在学习六年级下《那个星期天》时,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到,妈妈一次次忽略带“我”出去玩的承诺,导致“我”从期待到失落的心情变化。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个妈妈难道不爱“我”吗?学生找到第7段:妈妈很爱“我”,可是她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太多家务了。最后老师点明:其实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随后留白几十秒,有学生主动分享:爸爸照顾我太不容易了,他经常需要出差,可是每次都会告诉我,不管多晚他都会赶回来的,虽然爸爸陪伴我的时间不多,但是我能理解他。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父母投射到自己的父母身上,首先是会思考课文与现实的关系,其次是能够理解父母,从而促进仁爱父母的心理构建与行为实践。课后辅以老师谈话、与家长沟通交流等形式来强化教育。后来,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上,从懈怠懒散,逐渐变得懂事、积极主动。
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是单一地将学、思、行的方法结合使用,可能会综合其他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但是不可否认,《论语》中学、思、行结合的理念,能够启发我们的教学思维,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柳恩铭.论语心读[M].中华书局,201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6.
[4]赖玉芹,姜广锦.《论语》中的教学互动方法探析[J].文学教育,2017.
[5]李梅.《论语》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求学,2021.
[6]张蕾.《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对当代教学的启示[J].文学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