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秀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二中学 天津宁河 301500
摘要:现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符的先进、新颖的教学手段被开发、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而随着人文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文教育的渗透成为当下各学科开展素质教育的很好体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语文、英语等文史类学科更适合融入人文知识,但其实生物、地理等学科同样能够很好地融入人文知识,让人文知识焕发新的生机。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学习各类人文知识,深入思考人文知识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生物、人类、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有效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在高中教育中坚持培养高水平综合人才将会成为一种风潮。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能够起到引领学生树立良好三观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相关生物概念内涵的挖掘,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创设具备探究性思考问题,做好人文资源的渗透。
一、高中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渗透概述
人文教育目的是利用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教会人独立思考,运用理论联系社会,培养表达和沟通、共情等能力。放在生物教学的结合里,高中学生相对中小学生更自主且大多正在三观的塑造期,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是典型的科学学科,其中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人文教育资源,体现着独特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思考,在平等的对话和讨论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生物知识,也引导学生树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教育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理念再到生物课程三维目标,都体现着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的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从生活实际多渠道激发生物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二是提倡师生平等,重视合作交流。与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师主导教学不同,实施新课标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三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加提倡学生要联系社会实际去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并进行适当创新,激发创新思维。四是注重培养热爱自然和珍爱生命意识。高中生物教程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将人和自然放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提倡大家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爱护生物界的动物植物,维护生态平等,保护环境,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做好人文资源的渗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资源以及材料。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课外资料以做好人文资源的渗透.例如,目前有很多平台都共享优质的微课视频,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这些微课视频进行合理筛选。如在进行“细胞增殖”这一课的学习中,很多知识属于微观世界的范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充分理解。
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从网上搜集电子显微镜所摄录的细胞增殖过程展开内容的讲解.针对这些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将其下载并传至师生的共享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反复观看,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胞学专家所使用的研究设备,感悟科学家的研究精神,进而激励其树立良好的人生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教学场域:在优化布局中创设人文氛围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它和教室之间的“地理隔离”及其单一的功能分区,无法体现有内含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存在,会让学生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不能完全满足个体释放潜能的需要。所以,需要从物理环境和人际行为等方面,创设人文化的环境氛围,由场所到场域,让每一位走进的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物学所赋予的教学意蕴和文化内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实践体验与探索发现的主人翁,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在物理环境上要改变“秧田式”的座椅排列,将实验室的功能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分为引导展示区、分组实验区、自由探究区、作品展示区和生物学信息汇集区,每个区域功能独立,可分可合。例如:分组实验区可以让学生相对而坐,4—6名学生编为一组,是实验主操作区;作品展示区可利用室内外墙面和橱窗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实验报告或者反思和感悟等;生物学信息汇集区可以通过模型、图片等形式展示生物科学的前沿讯息、最新成果、科学史话,创设学科文化氛围。在人际行为上,要照顾彼此的内心感受,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融入实验的整个过程。由教材实验的演示员与指挥官,转变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员和“旁观者”。要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激活思维,在自评与互评中,引导自我监控和反思,逐步形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要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设计,调动多种要素,打造多样化的互动平台。开齐开足各类实验,通过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等多种活动,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
四、培养基于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思维
面对复杂的真实情境,学生需要运用跨学科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研究水稻的起源,学生必须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寻找证据探究“人类对野生稻的主管理和利用开始于何时?”“人类将野生稻驯化为水稻完成于何时?”“何时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等问题。在跨学科思维下,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科学问题。通过对古代水稻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复盘并估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速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水稻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以古鉴今,帮助人类应对如今的温室效应难题。这样的跨学科思维培养只有通过在教学中不断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融合教学才能实现。又如,在生物教学中将从胰岛素的发现、对胰岛素分子结构的认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合成、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药用胰岛素存在的问题及对药用胰岛素的改进内容等进行综合,既有生物学知识,又有胰岛素相关的科学史过程,能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的过程本质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的教学是否落实到位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是否到位、是否充分,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能起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强调人文关照,渗透培养人文精神是广大生物学教师需要思考和重视的教育主题,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实验教学活动,让整个生物学实验过程能够经常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施倩倩.项目学习在高中人文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雪.人文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陈明.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J].高考,2019(16):103.
[4]杜桂方.生命教育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9.
[5]刘晓莉.高中生物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