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维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文笔山小学 537100
摘要:自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以来,各学科、各年级段的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径,旨在完善授课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笔者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路径,期望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流程,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取得长足进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路径
一、以教材为根本,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不断挖掘各种基础知识,并通过合理渗透和针对性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和储备,然后再进行灵活应用。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本,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文《四季之美》时,需要先指导学生学习课后生字,并指导他们他们组词、造句,同时要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如有感情的朗读、默读、精读等,还可以让学生摘抄文章中的比喻、拟人句,或者是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从而使他们既能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也能在此过程中储备丰富的知识,不断夯实其基础,为他们语言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以引导为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一)倡导自主探究,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权,要求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便不断增强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展示提前制作好的导学课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月光曲》一文的主题、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概括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同时发挥集体的智慧,将乐曲所展示的画面画出来,由此促使他们主动阅读课文、揣摩细节,并在分享过程中交换所得信息,通过互相启发获得更多灵感,然后对比较难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再得出较为完善的结论,有利于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其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的稳定提升,进而推动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注重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环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迁移知识的机会,以此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短诗三首》时,教师可以设计仿写练习活动,让学生用相同的主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新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英雄雨来(节选)》的内容写作读后感,抒发个人对于侵略者、爱国者的不同情感,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或改写《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作的兴趣,并辅助他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设多元情境,辅助学生理解感知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感知和品味所学内容,不断增强其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悲壮、哀伤、不舍的纯音乐,以此渲染气氛,奠定此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创设音频情境,着重指导学生诵读描写老班长牺牲的几个段落,使之体会人物不畏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还可以创设图片、视频情境,为学生展示红军“过草地”的真实影像资料,以此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辅助其解读文本主旨,然后再据此鉴赏文中的重要语段,体会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助力其核心素养发展。
三、以情感为支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时,也应重视对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此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借助情感教育活动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以进一步完善其精神世界。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主题进行写作时,可以出示各种图文、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在发展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重要性,且可以挑选与本地有关的文化遗产,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并适当延伸,让学生理解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优秀文化的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同时引导其树立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其正确的文化观,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践行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具体内容来改良教学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他们学习,确保其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学会更多技能,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实现本学科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存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文教资料,2019(14):36-37.
[2]黄敏泉.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落地生根[J].黑河教育,2019(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