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课堂如何融入“非遗”传统文化元素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谭同芳 罗丽娟
[导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聋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快乐的探究性学习。

        谭同芳 罗丽娟
        湖南省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423300
        【摘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聋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快乐的探究性学习。本文立足永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这一传统艺术如何与聋校课堂相结合这一课题,组织聋生利用拼布绣自制教具,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也为聋生以后走向社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聋校课堂   非遗  传统文化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办好特殊教育。针对永兴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现状,学校开展手工技能课,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以减轻社会的负担。手工技能课是特殊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过渡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敲门砖”,为社会减轻了负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环境。传承,就是上一代人把“非遗”传到下一代人的手中,教育是责无旁贷的。湖南“永兴县大布江拼布绣”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祖辈们用边角废料和旧衣服拼布成宝宝的生活用品。2009年湖南永兴大布江拼布绣入选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大布江拼布绣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荣获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艺”称号和湖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技艺项目”之一。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充分利用永兴大布江拼布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聋校教学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传承之路。
        一、“非遗”传统文化融入永兴特校课堂教学的实践
        湖南省公布了38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名单,永兴特殊教育学校赫然在列,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大布江拼布绣。学校借力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联合,共建“爱心传承基地”,将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让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
        (一)开设特色课程,融入“非遗”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民间艺术本就是我们华夏各民族的母语艺术,是国家文化艺术之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将“非遗”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是继承民族文明传统,保护“非遗”的战略性的有效举措,可以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思想的种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永兴特校将“非遗”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始了特色课程。首先,学校制定了大布江拼布绣课程教学方案。每周末有拼布绣的社团活动课,教学内容一般是拼布绣的基本针法、艺术造型、颜色搭配等基本功以及钥匙包、钱包、收纳盒、壁画等手工制作。在课程开展初期,先面向聋部学生开展,利用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进行授课。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也经常来到永兴特校,向这里的学生传授拼布技艺,把传统的大布江拼布绣知识和技艺普及到学生当中,真正让非遗走进了校园,为特校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提供一条谋生之道。其次,选备专门教师,撰写教案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最后,结合学校现状,设置了专门的手工制作室。定期开展拼布绣作品义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度。
        (二)与教学有机结合,激活课堂氛围
        拼布绣教学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学校的主课主业相结合,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激活传统的教学课堂。如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拼布绣制作教学教具就是其中一个有益的尝试。教师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大布江拼布绣技术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些自制的拼布绣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辅助教师更好地设置教学情境,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如在教学《老山羊请客》一文时,老师组织学生利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兴大布江拼布绣一起来制作教学教具,全套教具共有6个动物头饰,分别是老山羊、小猴子、大公鸡、小灰兔、小花猫、大熊猫,5种食物,分别是竹子、桃子、小虫、白菜、鱼。上课时由学生佩戴相应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制作拼布绣教具,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并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生机。
        (三)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使非遗拼布绣教育得以连贯,永兴特校针对聋生视觉敏锐、吃苦耐劳、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该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美工技能的教育培训,学生在专门设立的手工制作教室接受拼布绣教师的授课,而在第二课堂的美术兴趣小组里,他们的拼布绣技能又进一步得到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获得了生产技术知识,又形成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非遗”拼布绣教育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也关系到聋生今后能否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实现服务主流社会的人生价值,真正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不少学生的作品还获得了大奖,胡慧、刘靓丽、朱林威3名同学在中国儿童画研究会主办的2019年度“天才杯”全国儿童绘画、书法大赛中,他们的拼布绣作品获得了5个金奖。
        二、当前“非遗”传统文化与聋校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大布江拼布绣进校园虽然在永兴县特殊学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当前普遍现象来看,“非遗”进校园仍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障碍,与聋校教学融合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老师的参与面还需扩大
        目前“非遗”传承课开课班级一般1周只安排1-2节,基本上是置于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传承课通常只注重非遗拼布绣的技术、技巧方面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到与非遗息息相关的非遗内涵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譬如,拼布绣老师在课堂传极少涉及到拼布绣历史,拼布绣文化以及拼布绣所体现的价值观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其次,“非遗”拼布绣也不就是拼布绣老师的事情,其他科目的老师也需开动脑筋,如何将拼布绣技术与本科目的教学相结合。
        (二)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学校有时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非遗”传承人作为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行业经验,对传承技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问题是这部分专家的技艺来源于师徒制传统形式之下,自身缺乏相关的教育背景,表达能力弱,难以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至关重要,在非遗课堂上最佳的教学效果莫过是“一对一式”教学,但目前的状态为一师对一班授课,教学效果及评价等多方面不能及时进行反馈,令这项传统手工艺教学停留在初级阶段。?
        (三)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待增强
        “非遗”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非遗”的教育,其实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非遗”的教育,实质是人的教育,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教育。我国的现实是,学生知识学了很多,但素质教育却没有跟上。对于特校的学生来说,“非遗”拼布绣教育还是提高其正“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特殊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这个目标对于培养聋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在拼布绣教学实践中,这一“生存能力”同样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推动“非遗”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聋校课堂的建议
        非遗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非遗”进校园,尤其是与特殊学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既是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激活聋校课堂的有效手段。
        (一)从面上让“非遗”拼布绣走进更多地课堂
        一方面是注重本土非遗项目与学校学科教育的融合。把本地的拼布绣等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等“非遗”项目与学校美术课、手工制作课融合,形成具有非遗和现代元素、学生广为喜爱的课外活动、文艺节目或特长爱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也可以和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融合,它可以融合的点非常多。例如大布江拼布绣四大要点是技法多变、色彩多变、针法多变、材质多变。它可以和美术课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平面手绘能力的形成,包括图形的设计制作、色彩的搭配与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与数学课融合,培养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能力,做出立体教具,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将民间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另一方面是要提高“非遗”传承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将拼布绣传承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规定必须开展哪些课程,参加哪些传承活动,进行哪些展演、表演活动等。在课时安排上,要有一定量的保证,明确每个项目应开的基本课时,并明确不能挤占。开课时间上,可采取参照律动课、美工课的排课要求,并结合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来作安排,避免“非遗”传承课的随意性。?
         (二) 从线上让“非遗”拼布绣成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制胜法宝”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根,一个魂。从文化的传播来讲,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不仅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者需要直面思考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为核心和带有根本性的举措,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实践,可以在广大青少年心灵中埋下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对所有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 从点上让“非遗”拼布绣成为激活课堂的“独门绝技”
        传承工匠精神?,非遗文化价值深远,特校也有责任站出来,利用聋生专注程度高、受外界干扰少的特点来传承非遗项目,这样既保留非遗传承的永兴特色,又烙上特殊学校的印子;既增强特殊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能在传承践行中增强创新意识。通过知非遗、观非遗、学非遗、秀非遗、传非遗等方式,引导师生深入了解并传承大布江拼布绣非遗文化,实现非遗与特校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如前文所述在语文课堂上利用“非遗”拼布绣的自制教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这些“非遗”教具运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如果恰当运用,可以成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闪光点,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非遗”自制教具并不仅是展示教具,而是在教具制作过程中融入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想法,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学生可以满怀热情地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非遗”文化看起来非常神秘、高雅,似乎与现代生活很难融合,与特殊教育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我们找到非遗文化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共同点、切入点,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传承方式,融入时代元素,就能激活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穿越时空,与聋校课堂来一次“最美的邂逅”,与时代同频共振,永葆青春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