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周珩
[导读] 中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已经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育体系。

        周珩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已经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育体系。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主要依托“双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顺利开展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而若想在这一时期更进一步,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而创新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了关键。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其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够在我国社会创新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需要相关高校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机制进行合理构建,借此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以此促进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创业创新目标不清晰
        尽管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对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以传统教育经验为基础,部分高校只是将“创新”与“创业”进行了简单融合,将学术型创新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忽视了实践能力对于创业活动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会让具体教学工作出现偏差,浪费大量教学资源。同时,大学生们在学习创业知识的时候,也无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影响教学效率。
        1.2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单一,资源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手段及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并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在开展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相关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其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这一教育的开展也受到课程设置的局限,优质的本土化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而在引入国外的相关教材时,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导致相关教材难以满足具体的教学需求;其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撰写创业报告、开展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形式缺乏规范性,并且不少高校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也缺少各种物质资源,不仅限制了创业的创新性,也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1.3资源较有限,成果难转化
        当然,在学生申请的项目中,不乏不错的创意。能够得到校级以上资助的项目,通常结题的要求是撰写结题报告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文章。其实,好的创意如果能转化为成果,能够造福于民、惠及社会,这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真正的目的所在。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成果转化往往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项目的指导老师未必是从事该项目相关研究领域的,对应的资源自然就比较有限,可能无法帮助学生联系到相关的产业链,实现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是需要资金扶持的,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的资助来看,大部分的成果转化需要一定量的成本开支,这便加大了其转化的难度。如果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意能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意,积极投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1学科专业内的知识教育融合
        学科专业内的知识教育融合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基础。知识教育融合是指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全面透入个性化培养因素,做好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联动,综合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以及相关业内需求,颠覆传统理念,思考并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专题汇总等个性化评述环节,训练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知识的融合主要针对校内的各类专业内进行,将创新的观念及思维作为专业培养的特色,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与社会共同创新进步担负起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与合作校企进行知识性的探讨与交流,应时变更企业需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在地位上并无相较高低,二者应当相互协同,共融共通。
        2.2对创新创业教育予以科学行为,加强与专业教育体系
        的融合相关高校若想开展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就需要对其予以准确定位,并且要将其与专业课程教育进行深入融合,借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其一,教育部门及众多高校要增强前瞻性,并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同时还要对其地位予以明确,促使这一教育课程能够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其二,高校可以在统一的教育框架之下,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实;其三,相关教育部门与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合理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这一教育课程,并对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想及创业能力予以科学培养。
        2.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针对实践平台缺乏的问题,高校应该依托校友和社会资源,与相关社会企业或专业技术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及企业资源,把专业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入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图1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时的实践环节、支撑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对应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除了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双创”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持续发展。高校应该鼓励专业科研实验室、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思考与接触科学问题和学科前沿热点,鼓励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队伍,以科研项目的实践来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行业、社会课题和企业实践活动,将此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这是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是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各高校要审时度势,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环境、师资、合作平台以及评价机制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文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意义、问题与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128-129.
[2]黄本海.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商论,2019(21):225-227.
[3]韩芳.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融合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2):202-203.
[4]曹英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9):65-69.
[5]王刚,张丽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下的教师行为标准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08):30-31.
作者:周珩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