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张志勇 宿宝林
[导读] 深度学习是崭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理解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接受性的课堂、探究性的课堂、本质性的课堂。

        张志勇  宿宝林
        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   山东潍坊  262100
        摘要:深度学习是崭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理解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接受性的课堂、探究性的课堂、本质性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借助更多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精选生活案例、组织互动活动、延伸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培养对策
        引言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掌握一些新的知识、技能及思想,将这些新的知识、技能及思想融入已掌握的学科认知结构中,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参考。
一、基于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深度学习属于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具备相应的深度学习,便会严重削弱学习活动的效果,不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班级内部的基础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应用道德与法治的基础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达到培养深度学习的目标。在培养深度学习时,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的文化教育效果,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社会参与活动,达到良好的培育目标。通过重视深度学习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避免他们出现行为偏差,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充沛的精力,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执行力,很多不成熟的想法以及行为都会下意识做出,在课堂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学方式过于老旧,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教育方式老旧的情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使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并且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最终导致学生抗拒这门课程。其次,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升学联系并不大,所以部分学校就不够看重这门课程,老师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重视课程的情况,学习的态度自然不会端正。最后,在该课程中,课堂的枯燥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课程中,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机械地跟着课本的进度走,在上课的时候课件也多是板书等内容,对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及视频涉及得不够多,这就造成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所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精选案例内容,强调情感内生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离不开生活案例的支持,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案例展开深入分析,能体现深度学习的属性特征。教师在学生案例研究过程中适时做出引导和启示,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触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契合,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积累展开相关学习和体验,能够促进情感认知的顺利内化。教师利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案例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认知。例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浏览课本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真实的买东西的经历。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一个买卖纠纷的案例,并进行对应设计:一个人买家电时出现了质量问题,维修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你能够针对这个案例做一个总结分析吗?学生开始对这个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讨论,课堂学习进入了深度研究的环节。有学生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品牌选择上,因为品牌差,其服务也不会好,导致出现了这些后续问题。也有学生说是因为购买协议问题,买东西要看资质,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签署购买合约才有针对性。廉价的商品,或者是处理的商品,根本就没有什么保障,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教师以生活案例为教学启动点,让学生自行分析买卖纠纷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这样,让学生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讨论,他们自然能找到很多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启示就会更多。而且学生大多有一定的买卖经历,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其适合性更高,助学效果也更强。
        (二)促成多方合作:让学生强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学习,还要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来支撑。法治意识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法治知识的内化和法治意识的提高。例如,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开展中学生法治征文比赛、法治手抄报评比、法治黑板报评比、创作演出法律心理情景剧、组织学生开展与法治相关的专题社会调查、开设法律咨询、组建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实践性法治教学,还可以外聘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和专职律师来校做兼职授课。这样,一方面,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将对法律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传递给学生。
        (三)利用真实人物创设主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深度学习
        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将真实人物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创设题情境贯穿全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时,选择“硬核医生”张文宏的事例,结合课本知识,创设系列情境贯穿全课。
        情境一:张文宏的走红,一方面是因为他专业扎实,人品过硬,敢于直言,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对真话的渴求。你觉得全社会为什么这么渴求真话?
        情境二:张文宏走红网络之后,有网友在网络上倡议,让张文宏医生去卫健委当主任。你觉得张文宏有资格担任卫健委主任吗?你心目中的官员是什么样的?
        情境三:李文亮说,“如果当时大家都重视这个事情,或许不会有今天的疫情暴发”“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为什么“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呢?
        本节课通过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设计了三个情境,并通过情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更深刻地理解领悟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生活中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增强权利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情感教学,增强学生责任及道德意识。以此为目标,教师可以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组织开展社会活动中了解社会发展对道德观念的需求,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社会位置,在志愿服务与实践调查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样课程的教学才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林颖.基于深度学习的教材解读道德与法治教学[J].高考,2019(04):157+159.
[2]周翠.浅谈以“深度学习”培育道德与法治[J].考试周刊,2019(01):131+141.
[3]王应江.道德与法治课迈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与策略[J].中初中德育,2018(12):38-41.
[4]林建梅.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感悟生命的意义”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12):29-32.
[5]居海燕.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J].山东教育,2018(30):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