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敏 2通讯作者:马丁
1山东协和学院 学生
2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全国高校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金给予了支持,教育部对各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整体评价。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列入了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作用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积极寻找就业新机会,摆脱掉传统择业观的束缚,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寻找工作机会,要积极寻找创业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学习,对于社会存在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于自身的能力持有否定态度。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对其进行系统性培训,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由于创业失败而向招聘市场回流的大学生人数。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拓展其发展空间,缓解大学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了学生毕业所需的必修学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无论作为项目负责人还是作为团队成员,多多少少都必须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这一政策的制定固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却有不少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仅仅是以获取这一部分的学分为目的,甚至通过计算自己的创新创业学分还差多少达标,来决定到底是主动承担项目负责人还仅仅是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更有甚者在获取校级以上立项之后,发现结题的标准有所提高,便要求放弃高一级的项目资助,退回到校级层面的立项,只因为校级立项获取的学分已能满足其毕业的要求,无须再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现象的产生显然是与国家倡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初衷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
(二)资源较有限,成果难转化
能够得到校级以上资助的项目,通常结题的要求是撰写结题报告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文章。
其实,好的创意如果能转化为成果,能够造福于民、惠及社会,这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真正的目的所在。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成果转化往往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项目的指导老师未必是从事该项目相关研究领域的,对应的资源自然就比较有限,可能无法帮助学生联系到相关的产业链,实现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是需要资金扶持的,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的资助来看,大部分的成果转化需要一定量的成本开支,这便加大了其转化的难度。如果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意能够实现成果转化,那么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意,积极投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必须要紧密合作,围绕如何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协调运作,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注意思想上的统一性,通过全方位宣传,让学校中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持续增加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为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提供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通过校园期刊、校内广播以及宣传栏等渠道,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普及政府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此外,还可以借助创新主题教育、创业知识竞赛以及学术交流等模式。
(二)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生经过高考的挫败后,他们的自信心较差。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就是自信,自信能激励人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积极进取的思想动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辅导员可倡导学生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如感恩教育,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触发学生最柔弱的神经,唤回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对自身价值予以肯定;还可以让学生到校外捡拾垃圾、打扫卫生、做公益,让他们在公众赞许的目光中感受被信任和被感恩的欣喜,激发他们的自信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肯定意识,还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明确专业课程的支撑关系以及实践和实用性
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强、实用性强,能够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内容、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则会导致学习目标分散、相互之间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和引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行业前沿技术为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引入实际项目进课堂进行研讨和实现,以解决实习问题为目的,锻炼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岗位需求为熟练掌握SSH或SSM框架,课程拓扑结构(倒序)即可安排为J2EE框架开发—HTML5&CSS前端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Java语言编程。
结束语
创造力是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机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卫卿,朱泰彰,吕燕,潘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2-23.
[2]马新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0(11):162-163.
[3]廉士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98-100.
[4]刘静,李斌,潘韬文,陈晓雪,刁云鹏.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41(05):351-352.
[5]蔚晓慧,焦雪,冯超.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6):59-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