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绒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杨贤江中学,315300
摘要:伴随着我国语文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国家对于语文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同样越来越高,加上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国较早推行的教育理论,其自身的思想含义与新课改推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近,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孔子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中,使得学生可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孔子思想教育
引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在针对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因此他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值得当代教师进行学习和借鉴。加上近几年我国的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于学生和教师同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需要提前社会跟国家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在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成绩。
一、设置问题
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孔子为后代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同样也对现阶段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孔子教育思想引入到其中,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是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立相应的问题,让他们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加以启发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1]。在此基础上相应的问题同样也可以让教师清晰明了的知晓每个同学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近期的学习近况和状态,可以针对他们频繁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记录,结合教材内容为他们进行讲解和强调。以解析《相信未来/食指/》为例(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可以为学生设立相应的问题:“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他们从诗句的内在含义去解读,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当时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想法。通过这种疑问启发式教学,一方面让同学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自身的体会,给予其充分的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复习巩固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虽然在短时间内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能力都有所提升。但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感和疲惫感,丧失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会大大的降低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停留在表面,不能及时的加以验证和应用。因此在孔子的思想教育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明确的表明了复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和开展教学时,需要将新旧知识相衔接,针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以解析《念怒娇赤壁怀古/苏轼/》为例(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教材内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引入之前学习过的《赤壁赋/苏轼/》内容将二者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对比,《念怒娇赤壁怀古/苏轼/》中作者的内心抑郁,一腔的报国之志不能施展。而《赤壁赋/苏轼/》中作者在乐观阔达的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与上述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引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2]。
三、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为其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和方案。以解析《声声慢/李清照/》,教师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让其学习李清照是如何描写愁,学会凭借意象品味诗歌情感。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让其结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诗词展开联想,进行比较。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让其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对其自身作词风格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通过分层教学这种方式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其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找寻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及时的进行改正,总结相应的学习经验[3]。
结束语
通过上述针对孔子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并且强化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推动我国语文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东,吴亚洲,Ramir Austria.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J].北方文学,2020(26):82-83.
[2]杨倩.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7(67):29.
[3]钟凯悦.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试析[J].语文天地,2018(2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