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思维起飞——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张梦婷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张梦婷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小组合作这一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成为更好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济世良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字词等基础能力的掌握,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教学进行分析优化,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意在分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并意图提出进一步发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
        引言:小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合作性,要求学生不是单独地思考问题,而是集合多名学生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教学上的要求,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知识,学会冷静地思考、合作与交流,使学习效率真正突破自身瓶颈。但现阶段小组合作模式应用中缺乏多样性和相关性,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力量,使小组合作能够有效地融入课程,并与其他教育方法一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出贡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现状分析
        1、分组不合理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自然班级内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小组内的人能力更强,差距不明显;而有的小组内的人学习能力差距较大,小组合作的效果有限。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小组合作时会产生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许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特性和需求,因此忽略其个体差异,不利于教学。
        2、模式化的形式大于内容
        小组合作模式应用较为简单,许多教师持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既然小组合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就应该完全退出,将一切交给学生。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教师们的一个误区。不加指导和选择地将僵化的模式应用于任何课堂教学,不针对问题作出调整,这使得学生很难将这一模式有效地融入思维活动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合理进行班级内分组并设计普遍化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内核。因此分组绝对不是简单地将班级内的人分成几个四人或六人的小组,而要全面合理地了解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缺点,设计合理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学习组内其他成员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组讨论:每个名字背后浸透着父母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大家在组内讨论一下彼此名字都有什么含义吧?这样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较为巧妙地将问题普遍化,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名字”是一个每个人都有话可说的主题,性格内向的学生即使不爱说话,也会认认真真地思考并为发言做准备,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讨论。这就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效率,发散了思维。
        2、将情景教学引入小组合作
        针对小组合作模式化的难题,情景教学成为破除困局的一把钥匙。

情景教学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更可以应用于小组合作之中,使合作超越片面的组员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深入到深层次的思维交锋。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比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司马光砸缸的视频。针对文言文性质的课文较为难懂的现状,以直观的视频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其他的方法来救朋友呢?大家可以相互讨论。通过这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趣味问题将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从而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而且还通过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思考其他途径,在与组员的交流之中,提供课文之外的多种方法,是学生思维的极大跃升。
        3、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帮助组内自主学习
        预习不仅是学生课前必备工作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学生思维的飞跃需要基础,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提高,这一基础之一就来自教师所布置的合理有效的预习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下一堂课的内容选择布置小组作业,比如在学习《咏柳》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关于柳树的诗句。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每个组员所搜集的诗句集合起来。进一步来看,也可以继续设计组内“小老师”环节,即每个组员轮流以 “小老师”的身份,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向其他组员进行讲解,选出优秀者为全班讲解。这套方法旨在激励学生学习自主,展示小组合作的效果,鼓励学生表达和执行自己。
        4、教师适时点拨
        小学语文除了基本的字词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让学生领悟课文背后的文化底蕴,特别是言简意赅的古诗词。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对古诗词还不敏感,甚至因为一些较为难懂的古诗词而害怕语文,不愿意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因此,教师应该适时加以点拨。
        比如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爱晴柔”的含义,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写景的古诗,并没有多少思想感情,这正是没有理解“爱晴柔”这三个字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不能只设计“讨论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结合文本,从“爱晴柔”三个字出发。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率,更突破了小组分组不合理所导致的小组合作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结束语
        小组合作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针对不同班级、不同课堂,小组合作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课堂教学与学生水平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小组合作的策略,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小组合作的作用之一,更深层次地是思维的延伸,这对之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登涛.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
        [2]曹永辉.浅谈语文合作教学法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21(03):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