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王文华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王文华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第七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读”字。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从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能读正确流利,但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方法有待改进。
        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这些不理想的情况,我们要结合工作和学生情况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的意义,培养朗读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学生语感的培养到位了,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多读可以识记生字,可以释词析句,可以深化理解,可以训练思维,可以感悟写作技巧,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读书兴趣。学生读书时教师要及时赞扬、肯定、激励、引导,理解尊重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
二、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欣赏性的读重在“赏”。通过读欣赏优美景物。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读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对“静、清、绿”重音轻读,读来亲切自然,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理解性的读重在“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读识字、解词、析句来理解课文,悟出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励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堂上要精讲多读,读出感情。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孩子们对于重点句段反复读,读出情感读出含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在教学时要指导读好下面句段:
(1)感情浓烈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蕴藏哲理,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4)抓住关键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有些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段意,当它们在教学环节中出现时,应抓住这个契机训练朗读。
三、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朗读训练,合理指导
        朗读形式和朗读活动要多样。为准确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配乐读等。只要我们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就能为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采用分合读。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的让四组成员分别轮流读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特点,感受四季之美。概括叙述第1自然段和总结全文的第6自然段采用全班合读。通过读让学生明白总起与分述,概括与具体的关系;遇到对话多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合铁罐》要读出他们不同的神态,不同的语气让听者感受到不同的性格。学生扮演角色走进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习《荷花》一课时采用配乐朗读,根据朗读基调进行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沉浸在如诗如画的荷花池中,随着音乐节奏在池中翩翩起舞,仿佛每个人都变成了朵朵荷花,读得兴趣盎然,这样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有益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但易造成唱读的不良效果,不宜多采用。
        教学工作实践证明只要把多种形式的朗读融入教学环节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示范影响。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教师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范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采用沉重缓慢的语气进行朗读,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学生在听读过程中随着老师的语调屏住呼吸,老师把课文读完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有部分女孩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落泪。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学生很喜欢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越快。但范读只能起示范作用,不能机械模仿,范读不易过多,要尽可能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读。
        课堂上不仅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还要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朗读训练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演讲、表演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负担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1)做到正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快慢适当,通顺流畅。教师指导要细,不可操之过急;(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适当进行圈点勾画,找出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3)让学生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4)指导学生读到位。对文章进行多次朗读,才能做到流利地读,读完整,读连贯流畅,速度适中;(5)训练学生边读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6)要及时进行朗读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课堂中采用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师要让朗读指导融入阅读教学中,做到教学无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朗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朗读训练教学方案,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有效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