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敏
四川天府新区籍田幼儿园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 当幼儿自发生成新的角色游戏主题时,在丰富幼儿角色意识的阶段,教师多采取情境再现或环境的暗示作用来丰富幼儿的角色意识,教师组织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集体谈话式或集教活动中影片观看的形式,但在当新的游戏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时,(如:中医馆、消防局等专业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幼儿角色意识程度往往会限制游戏的情节发展。笔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活动来丰富幼儿角色意识,使得游戏情节更为丰富。
[关键词]角色意识、角色游戏、活动形式、
一、游戏背景
角色游戏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娃娃家、医院游戏、小厨房等,时常会在游戏过程中,由幼儿生活中的零散经验所偶然间生成出新的角色游戏主题,就如同文中所述的“中医馆”的游戏,这一类游戏中的经验,对于幼儿来说会有一些陌生与难度,如幼儿对于中医馆材料经验的欠缺,不知道教师投放的材料为何用,又如幼儿对于中医馆中各类药材药效对应,有一定难度,不能对症下药等情况,但这些问题并不能限制幼儿对这类新主题游戏的需求,笔者因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各类活动来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达到丰富幼儿角色意识,推动幼儿游戏情节。做到游戏中的支持者。
二、针对不同角色意识问题,选择不同类型活动解决;
(一)、解决角色及角色材料归属混乱的问题
1、问题一:幼儿不清楚游戏中有哪些角色,幼儿对于较为生僻的材料不知道可以在何处使用、怎么使用,甚至出现对于材料该归属于游戏中哪个角色使用混乱的问题;
2、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
(1)生活经验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去到中医馆时,多由成人带领,未经历过每一个环节,对于角色间所做的事情,是不清楚的。
(2)认知经验的凌乱,幼儿生活中所见到的关于中医馆的一些经验,多为零散的内容,所以当游戏时,幼儿说出的内容较为凌乱。
3、调整与措施:
针对上述案例中,幼儿生活经验缺失和认知经验凌乱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活动来帮助幼儿进行经验与认知的梳理,幼儿园内组织形式,大致分为集教活动、小组活动、区角活动,不同的活动类型,能解决个别与集体、能力发展不均的问题。才外活动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谈话、绘画等,不同的形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于是我需要选择和设计出合适的活动,来解决上诉问题。
(1)以集教活动,针对所有幼儿,通过观看视频,梳理出中医馆里的角色。
考虑到医院真实环境的体验的可操作性较弱,为了弥补不能亲临现场的缺失,利用在园的活动,利用集教活动,观看老师的模拟视频,为避免可能会出现顺序和遗漏,在观看的同时需要幼儿边看边绘画记录,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观看到在医馆里的场景,一个病人到中医院看病需要经过挂号、看病问诊、抓药、治疗这一系列的步骤,记录完后,老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梳理,将所绘画中的角色圈出来,一目了然的知道挂号师、治疗师、配药师、医生四个角色;
(2)通过配对角色工具配对游戏,对中医馆角色间职责的梳理。
初期,笔者与幼儿进行了简单关于角色职责的讨论,梳理出了每个职责所对应的材料和应该做的事情,但由于幼儿在选择游戏时,不总是选择到中医馆里的角色,所以仅一次梳理对于幼儿来说是较为粗浅的。
一个能面向群体,让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其中,是我需要选择的。笔者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小美生病了)让幼儿听故事,一起再次梳理各角色需要的材料,并分小组进行各个材料进行绘画活动,如:医生组,画出枕头、药方;配药组:药盅、中药;随后,并一一进行小组分享,这都是谁在用这些工具,随后,将这些材料图片,和老师找的角色图片进行材料角色大配对的游戏活动。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解决了有哪些角色和材料的问题后,幼儿在玩儿游戏时,能与同伴进行简单分工,也知道哪个材料应该哪个角色来使用,中医馆游戏有序的开展着,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发现问诊室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一次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二)解决角色认知难的问题。
1、问题二:幼儿在扮演医生时,有简单的中医替病人看病的经验、知道要先替病人摸脉、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对症下药,所以导致病人开病等待时间过久。
2、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
幼儿对于病症和中药的认知,对于中医医生的这一块角色认知为空白。不清楚什么症状是什么病,得什么病该吃什么药。
3、调整与措施:
由于中药游戏较为专业,需要对症下药开出对的药,在游戏中对于幼儿是难点,特别是对症下药的这一项工作,经过分析需要搞清楚的认知内容有:根据病人描述的症状判断病情、根据病情判断给出治疗建议(药品和治疗方法)。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一次性能将上述的两个认知内容都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认知,将幼儿常见发病症和药品做对应,作为重点,与幼儿进行梳理,来达成对症下药的认知目的。
因为病症和中药种类繁多,单纯记忆中药名称和用途,显得枯燥和超出幼儿能力,幼儿无法在一次课堂内全部掌握,于是我准备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
第一步、通过谈话活动,与幼儿梳理出常见的症状,如:咳嗽、呕吐、吃不下饭、发烧、嗓子红等;
第二步、针对常见症状,查阅资料找出对应的中药;
发放中药知识的小题单,回家收集一种中药资料(外形名称+药效),将表格填写返回后,次日进行小组分享;孩子们利用回家寻求父母的帮助,认识一种常见的中药,通过观察图片,对这个中药的外貌进行绘画,并与父母一起查阅资料简单绘画。在小组中,通过小组谈话活动与同伴分享收集的内容,课后将表格张贴至药馆里,让幼儿可以对照表格认识中药;
第三步、通过美术活动、制定相同符号;
认识了各类药的外貌和药效后,对于开药方的能力提升还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且每一个幼儿所绘画出的药品和症状都是不一样的,药方拿到下一个区域,不方便辨认,为了使得幼儿能在处方上进行简单易懂统一的绘画,于是设计利用区角活动时间,让幼儿在美工区内练习各类中药及病症的绘画,每日选择主题让幼儿进行练习;
第四步、通过长期循环活动,帮助幼儿认知;
由于不是每次活动都是所有幼儿能当上配药师或者医生,所以对中草药的认知,又需要一个长期以往的循环回顾,若在集教活动中,利用大篇幅的时间对与枯燥的草药认知进行讲解,幼儿专注力和兴趣点并不在于此,经过思考,我选择在每天餐前活动,进行中药小课堂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两种中药及功效,即对前期认识的中草药进行了外形和疗效的巩固,又掌握了新的草药知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将这些中药的名称和疗效进行儿歌创遍,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
以上四步,解决了一些幼儿对症下药的角色认知问题初有成效。现在在中医馆里,给病人看病时,能较为清晰各类药的药效,在记不住药效时,常常会看到医生会翻一下药书、或是念一下儿歌,也不会胡乱的给病人乱开药。
三、关于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幼儿角色意识的几点思考
(一)《幼儿游戏理论》中提到:“幼儿的角色认知是随角色扮演意识的日益清晰而逐步提升的。”显然,角色扮演意识也是可以随着角色认知的积累而逐步清晰的,两者可以彼此支持,互相转化。幼儿游戏初期,我们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规律,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也就是幼儿对于材料的摆弄属于零散的角色行为,随着游戏深入,幼儿对于自己的角色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与别人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通过不断游戏,形成更为丰富的角色认知;若将幼儿的角色认知作为先导,游戏初多位幼儿认知经验进行铺垫,则变换成橘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这样一个顺序,使得有较为清晰角色意识后的幼儿,对于角色行为则更为清晰明确。所以在以后组织游戏时,可以将角色认知作为突破点。
(二)像医院这种专业难度的游戏区,针对年龄特点筛选后,先进行认知经验的丰富,并展开长期的活动;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角色游戏区,幼儿将要面临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的难度和深度不同,如:娃娃家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是幼儿容易接触到、较为常见的,而就医院类的游戏,则是需要较为专业的医学理论作为认知支撑,在做专业性较强的区域时老师需要找出幼儿经验中所缺失的部分,并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进行难度和可行性的筛选,并且因为专业性较强,幼儿接受起来有难度,要求设计出来的活动,需具有持续性,不能仅通过一
次活动来达成目标;
(三)根据不同的经验难度设计出不通风组织形式、内容的活动;
1、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将枯燥的认知经验变得有趣;说道如何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除了利用环境、谈话讨论等单一形式,其实可以将一些游戏化的活动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如案例中提到的材料与角色配对的游戏;
2、面对需要丰富的经验量较大,可通过多次活动来实现;如:中医游戏中的药材和药效,包药方法等,均可利用餐前活动或儿歌记忆的方法,每日进行新的认知与回顾;
3、选择事宜的活动组织形式,集教、小组、区域多途径解决;当要解决的经验问题,操作性较强,需要亲自动手实际,可以选择小组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参与。当要解决共性问题的时候,问题又较为简单,则可以选择集体教学活动,简单的讨论。
幼儿在游戏中的进程,继续设计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多途径的丰富幼儿的经验,让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将复杂的生活经验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角色意识,让幼儿能充分体验角色的职业情感和职责内容。
参考文献:
[1]幼儿游戏理论.华爱华.上海教育出版社[M]
[2]走进游戏,走进幼儿.徐则民,洪晓琴等.上海教育出版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