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对高中物理课程建设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谢可
[导读] 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理念和观点,

        谢可
        浙江省嵊州中学,312400
        摘要:混合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理念和观点,将传统的面授教学和新型的网络教学进行统一,提升教学的速度,并保证学生们的学习质量。这样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让学生们理清学习目标,并且可以通过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充分展示了引导、思考、动手操作的优势,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对混合式教学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中物理;课程建设;启示
        引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课堂中,对课程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物理是一门理科性思维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并且能够针对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基于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利用面授、线上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将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充分的展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其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做到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对高中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查询
        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上,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蕴含的逻辑关系和技能,非常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基于此,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从三维目标出发,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们的能力制定合理的内容,并能够引导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利用面授和线上加强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其次,利用线上的技术,还能够加强他们对网络的利用,提升对科学技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好的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1]。
        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物理教材中,在《重力与弹力》一课中,目标的设定上,在面授课中,要求学生能够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并能够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出重心位置,能够画出图示和示意图,养成良好的抽象概念能力;而在线上教学中,可播放一些生活短片,利用一些情境中的内容,让其认识到形变和弹力,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能够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等,将二者进行统一,加强学生们的信息查询,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达成我们的目的。
        二、构思理论框架,参照学科整体
        混合教学法有极强的教学优势,能够通过外界的网络信息,丰富学生们的教育资源,并且还能让不同的学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能力的养成。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混合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等信息资源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的加强对物理学科的概念,并且能够将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容易,带领他们围绕着学科的整体展开教学,构思清晰的理论框架,更好的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促进能力的稳定提升。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物理教材中《摩擦力》一课,在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时,要求掌握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有相近的地方,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混合式教学的方法,通过视频等手段进行不同的讲解,加强他们对知识内容的印象,构建好理论框架,围绕着整体“摩擦力”展开学习,真正的理解到“滑动摩擦力的压力大小的正比”以及“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歧视方向相反”等内容,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得以展现,促进学生们能力的稳定提升,更好的展开学习内容。
        三、统一教学目的,展示教学优势
        混合教学法对物理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充分的展示出素质教育的优势,并且在学科建设上,能够针对各种环节和问题进行统一,让教学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其次,网络教学的内容,能够深层次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师生围绕着统一的教学目标展开学习,能够让三个维度进行精心设计,加强对知识内容的体验,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改善作用[2]。
        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三定律》一课,要求学生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并可以对物理的受力分析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混合式教学的方法,能够清晰的利用网络展开学习,并且对一些观察的现象,通过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将二者的教学目的进行统一,随时可以展开线上讨论,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整理好存在的问题,在面授课中解决;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反馈和讨论内容进行商讨,妥善的制定环节和计划,利用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帮助[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法进行和分析,并对其作用和应用策略进行了举例叙述。高中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学生们的能力,根据他们的水平制定三维课程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内容的查询;其次,在理论的构建上,围绕着学科特点展开,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出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制定各种环节的计划,提升学生们的能力,达成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其各方面水平的综合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佳,芦颖. 互联网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新模式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1):9-10.
[2]廖庆天. 混合式学习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史宇婷. 雨课堂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