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有效参与学校教育及管理,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李光军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让家长有效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光军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     4054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让家长有效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长(监护人);有效参与;促进;新格局        
        2015年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三章明确规定了“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在在第六章“依法接受监督”中明确规定“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该法律明确了家长以及由家长组成的家长组织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度”不够,家长也不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协助、监督工作,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不一致,甚至相互干扰和冲突。本来协调一致的教育形成了学校和家庭对立的两张“皮”。这样,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格局就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我校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家校共育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对家长参与的学校关系的认识
        有家长参与的学校关系更和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可以有效化解家长和老师、学校之间的“千千结”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通点都是育人。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效,家庭教育侧重于学生人格养成和习惯培养。健康的教育不是学校学的是一个样,家庭教育学的另一个样,二者必须是一致的,不冲突的。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才能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每个孩子都会带上家庭的烙印,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教育,必须及时与家长沟通,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和谐的家校关系的构建需要家长参与,要想让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应该形成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不和谐的家校关系诸如互相推诿、互相指责,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夹缝中寻求保护,没有安全感,没有方向感,从而产生迷茫、厌学、甚至堕落。有这样一个例子:某老师教育学生说,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要学会谦虚礼让。而该班有个家长则教育孩子说,必须学会强势,吃了亏要捞回来。想想,这样两种对立的教育,学生不知道究竟听老师的还是家长的,在老师和家长的夹缝中不知所措,惶惶不安,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家长有序参与学校教育,在与学校、老师的合作中,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增进情感和信任,促进彼此关系的和谐,有效化解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千千结”。


        家长如何有序参与学校教育呢?
        首先是搭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
        我校为此搭建了“家校共育理事会”、“家长委员会”、“家长督学”、“家长学校”等平台,让一部分优秀、热情的家长加入组织中来,并且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明确家长的权利和义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途径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管理需要,制定不同的协会职能部门。如我校设置了共育理论部、共育活动部、共育学研部、共育交流部等等。年级组和班级根据学校顶层设计,构建年级和班级家校共育协会。
        其次是合理设计家长参与的内容
        家校共育理事会、家长委员会、家长督学、家长学校等工作的开展必须围绕学校教育进行,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帮助家庭教育开展工作。家长代表可以以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如我校让家长参与学生、教师的评优工作,学校组织的活动评奖,评委中家长要占一定的比例,平时教师常规工作,家长可以时时监督,并提出整改意见等等,都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员。另外,家长代表还组织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只对活动方案和家委会一道进行审核,提出建议,主体依旧是家长。此外,学校定期还收集家长关于学校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的建议,对于合理建议,学校接受并完善管理工作。这些都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具体内容,增强家长参与的操作性、积极性。
        然后建立家长科学规范的参与方式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工作需要制度保证。没有制度的工作是散乱的、不持久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工作同样需要制度保证。比如建立例会制度,家长代表和老师定期就学校、班级和协会的工作进行沟通,制定工作计划,总结反思相关工作。又如我校开展的“家长督学”,要求值周家长督学员每天巡视教师工作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写好督学日志,提出意见等等,通过这些规范的参与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才是高效的。
        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表彰制度
        激励和表彰是激励人积极工作的催化剂。因此,要促使参与家校共育工作中的家长和老师积极工作,必要的激励和表彰也是必需的。通过定期对积极参与的优秀家长和老师进行表彰,形成学校家校合作文化。同时,参与家校共育的家长和老师,一是容易获得工作的幸福感;二是容易形成家校教育的凝聚力;三是容易调动家长和老师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
        最后是保持学校、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多种渠道
        沟通是协调各种关系有效途径。家校共育同样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比如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微信群等多种手段,与家长建立起平等的沟通关系,随时交流各种意见,以便学校、老师及时调整工作的思路、方法,从而最优化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落实,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伙伴和同盟军。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是学校唱“独角戏”就能完成的,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度”是不够的,作为学校,我们要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搭建平台,铺好路子,创设条件,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相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新格局的形成就不会遥远。
        
        
        注: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重点课题“家校社区共育机制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30—289)阶段成果之一。
        
        李光军:男,一级教师,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级部主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