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用好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龙习海
[导读]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龙习海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蒙泉镇夏家巷完全小学  415308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提升我国教育体系构建的质量和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为此,文章以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为切入点,简要阐述了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理论基础,并就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小学生习作内容的原因和实施要点进行分析,最后又提出了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策略,期待可以借此对广大农村教师有所启发,实现对农村小学生习作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农村生活; 小学; 习作内容
        引  言: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完成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近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人才的文字表达和理解能力的要求逐渐提升,小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习作教学的重视,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对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农村学生受自身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习作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落后于城镇中的学生。为实现农村小学生习作素养的有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找寻教学的突破点,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理论基础
        叶圣陶先生就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学生习作的内容主要来源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自身对实际生活的所思所感,认为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生活的充实度具有较大的关联[1]。此外,就学生的学习而言,陶行知先生也曾进行过深入的探究,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2]。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其在实际生活中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资源,可以实现实际生活的充实,从而促进习作水平的提升。为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和陶行知教育理论进行深度的思考,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累农村生活素材,促进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原因
(一)生活条件限制
        生活条件的限制是导致农村小学生习作素养发展落后于城镇学生的关键内容。虽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推动下,农村的生活条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仍存在较大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对生活观察的时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对小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较高,学生在学校学习任务结束后,还需要在回家后继续学习,缺乏对农村生活进行观察的机会,无法实现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3]。第二,学生生活单调,视野局限。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农村学生家长将学生的生活全部局限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令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单调,无法在生活和学习中实现知识视野的扩展,无法有效的积累生活素材。
(二)学习环境限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环境也成了影响农村小学生生活素材积累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学习环境较差,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农村小学相较于城镇小学而言,学习氛围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学生学习氛围的缺乏,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对生活素材进行观察和积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各种农村生活素材的有效观察。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各种新潮的软件也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QQ、微信等社交软件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更是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因小学生自身抵抗能力较差,无法主动地杜绝各种社交软件和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更是难上加难。
三、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实施要点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农村小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现状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农村生活素材积累,丰富习作内容过程中的实施要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关注学生主体
        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亦是小学生农村生活素材积累的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积累时,需要从学生主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生活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农村生活素材积累的实效。
(二)重视兴趣激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为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丰富习作内容时,需要将学生兴趣的激发重视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兴趣。第二,激发学生语文习作,融入生活素材的兴趣。
(三)重视方法引导
        为实现小学生生活素材积累效果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重视方法的引导,让小学生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生活的观察和素材的积累。比如教师在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动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从“五感”入手,让学生从该动物的触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描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小学生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更是可以借此实现学生语文习作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的策略
(一)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为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农村语文教师应当将学生的阅读重视起来,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出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学生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质量。就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分析,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生活素材积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借助阅读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小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打下基础[4]。第二,掌握生活素材积累方法,夯实习作基础。

要求小学生利用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观察方法知道下,充实自身的生活,并在习作中基于自身的所思所感进行表达,重视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对农村生活素材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在习作联系中对各种资源的调取和选用。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练习内容《我的动物朋友》为例,农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动物较多,除了常见的猫、狗、麻雀等之外,还有牛、羊、鸡、鸭等,甚至还包括青蛙、螳螂、泥鳅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将这些农村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习作的内容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单元课程教学内容《猫》、《母鸡》、《白鹅》等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明确这几篇阅读教学内容中作者是如何对自己的动物朋友进行观察和描写的,之后再引导学生基于此进行模仿,实现农村生活素材的有效积累和运用。
(二)聚焦农村自然风光发现,提升学生感官感知能力
        相较于城镇而言,农村的自然风光是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时,可以从农村自然风光的角度进行出发,借助农村的自然风光提升学生的感官感知能力,为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和语文习作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第一,重视农村自然风光的语言描写,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农村中存在的自然风光,进行口语上的描述,让学生将自身对自然风光的直观感受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加深对农村自然风光的印象,完成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第二,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为实现学生语文习作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描述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习作的压力,更是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体验,为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打下基础。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游        ”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农村中的实际生活素材为例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游山,或者游湖,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游的体验和自然风景进行融合,提升习作的效果。比如学生以“游夹山”为例进行习作。“夹山对我的吸引一直都只是停留在父辈们的描述中,今日总算得偿所愿。当我迈入夹山森林公园的那一刻,公路两旁樟树上的鸟叫声,都仿佛在欢迎我似的,让我瞬间感觉惊喜万分。”
(三)关注农村自然事物描写,提升学生语言描述能力
        自然事物的丰富性是农村生活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性,为提升小学生对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农村自然事物的关注,让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对农村事物的有效积累,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5]。为了提升学生对农村自然事物的描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可视化技术”引入到农村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可视化技术”对各种不同的农村事物进行解析,提升学生对不同事物的了解程度。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葫芦”进行描写时,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以葫芦为一级主干,分别从葫芦的外形、功能(作用)、习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之后再以外形、功能、习性等作为二级主干再进行细化。以外形为例,学生就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等层面分别进行描述,从而提升学生对“葫芦”的了解程度,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积累生活素材,最后再让学生将自己分析出来的内容融入到习作内容中,实现习作内容的丰富,真正体现出农村生活素材积累的价值和意义。
(四)立足学生童年生活积累,丰富学生语文习作范围
        学生童年生活也是农村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学生习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语文习作的影响不仅在于童年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更是因为学生的童年是学生的情感基础,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培养和提升具体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基于学生的童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身当下的生活重视起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童年生活,为丰富自身语文习作的范围打下基础。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以“我学会了     ”为例,教师借助可以让小学生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思考,除了可以写常见的“我学会了做饭”、“我学会了唱歌”、“我学会了骑车”等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农村生活的角度进思考,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习作。比如学生可以以“我学会了喂鸡”为题进行描写。当读者看到题目时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便会想“小学生不应该学习吗、为什么要学喂鸡、是什么原因让他学喂鸡的、又是怎么能学会的?”从而产生一阅到底的冲动,而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也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描写,并在描写中适当的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习作水平的提升。
(五)重视学生生活体验提升,创新学生语文习作方向
        让农村小学生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其目的在于学生习作内容的丰富和习作水平的提升。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的提升重视起来,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充足的情感,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生活的丰富度和充实度,完成生活素材的有效积累,才能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东西可写,有情感可融,实现习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以“二十年后的家乡”题进行习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选取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片段,分析其中存在的习作要素,并以此为基础,畅想二十年后的家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素材的积累,也可以让学生以生活素材为情感的桥梁,完成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所写的内容更具真实感。
总  结: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农村生活素材是一座巨大的习作资源宝库,可以满足学生的习作需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从学生培养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农村小学生可以借助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素材的积累,并将其融入到实际习作内容中,体现出农村生活素材在小学生习作中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春霞. 挖掘用好农村生活素材,丰富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J]. 读与写,2018,15(13):100-101.
[2]魏翔翔. 基于农村生活的习作素材积累探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000 (003):P.78-78.
[3]单欣怡. 引导农村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三途径”[J]. 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000 (003):P.69-69.
[4]薛亚兵. 刍议农村小学生习作题材生成的有效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9):11-12.
[5]李珍连[1]. 浅论农村小学低中年级习作素材积累的途径和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 (020):P.205-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