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绮明
广州市越秀区八旗二马路小学
摘要:所谓“红领巾小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少先队员(人数不少于5人)自发、自愿地建立起来的自主管理并开展专题学习研究活动的社团组织。依托于学校少先队开展活动,有章程、有活动、有记录、有阵地、有辅导员,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说,它是在学校少工委指导、管理下,少先队员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自愿、自觉建立起来的跨中队、小队开展主题活动的一种少先队组织形式。近年来“红领巾小社团”活动更富特色,已发展成为少先队品牌活动之一。我校“红领巾武德传承小社团”在引导少年儿童开阔视野、掌握知识、培养品格、锻炼意志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研学模式;武学传承;方法策略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实现中华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需要发扬武术运动,同时更需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武术武德,将武术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渗透为主“的原则,突出思想性、知识趣味性,让更多的队员有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开展了“红领巾小社团研学模式非遗武学传承的德育实践研究”的研究,培养少先队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采取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与家庭活动相结合、与争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以实现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出以下方法策略: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气氛。
校园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红领巾小社团建设的方式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环境能够改变人”的说法一直以来都广为流传,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有多么大。学校方面也是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增加学生们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能够增加队员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武术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德育。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武德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队员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队员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礼守信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少先队工作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队员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
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指导队员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搜集优秀素材潜移默化的渗透武德教育。
“崇武尚德,修生养性”是我国武术研讨会上定义的武德,但是根据以往对习武者的调查分析,习武者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习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一些暴力游戏和电影的影响下,在某种义气等刺激下,学生往往容易犯错甚至有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在学生选择习武的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建立正确的习武观,明白习武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根据不同性格、性别、不同的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地选择进行武德教育的方法,合理充分地利用周边的教育环境,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教法进行具体、浅显的武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五、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
少先队员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爱国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发展的永恒动力。所以在现在的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是对武术技术进行讲解和教学,还要根据武术教学的实际状况、技术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不断的找寻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理内容,从而更好的加强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武术有其健身的特色,“红领巾小社团”的研学模式活动让更多的队员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武术所包融的内涵,使队员在练习武术时,既能使形体得到改善,又能使心态情操和武德得到升华,从而培养队员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加以自律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队员。
参考文献:
[1]李亚光,张喜文,论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4).
[2]罗强,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J].今日科苑,2008(10).
[3]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11,23(2).
[4]李微,金星,李海荣.论武德在武术教学中的培养[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4).
[5]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