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场”到“丰产方”——延寿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徐春华
[导读] 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经受锻炼、体验甘苦、增长才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徐春华
        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延寿小学
        摘要:开辟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经受锻炼、体验甘苦、增长才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校园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思考   
        在我校食堂西侧有一处约三百平米的空地,上面堆满了教学楼加固后产生的建筑垃圾,它们或大或小,奇形怪状,毫无顾忌地仰卧在这校园内略显僻静的角落,而在这碎砖、细石之间,则顽强地挺立着一簇簇郁郁葱葱的野草……
         这么大一块杂乱无章的“垃圾场”,严重影响了学校校园环境的整体美。上级领导每次到校检查,巡视至此处,都不由得拧紧眉头,而且还发生过几次安全事故。怎样改变此处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提升校园环境水平?为此,我陷入了沉思。
        一次校务会,我把心中的这个困惑提出来,请大家一道来出谋划策。在沉思良久后,大家纷纷发言。最后,大队辅导员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么大的一块空地,荒着怪可惜的,我们何不把它开辟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基地的耕种中得到更快、更好地成长呢?
        辅导员的提议与我不谋而合,大家也认为这个点子可行。于是,会议决定很快形成:由总务处负责将里面有用的砖块整理出来,堆放在食堂屋后,留作后用;无用的建筑垃圾等杂物清理出校,并安排人力做好土地的平整、施肥;由大队部负责拿具体的耕种方案。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紧张筹备,3月12日植树节这天下午,我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正式开始了。我们把整个地块平均分给六个班,每个班都分得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每个学生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基地的主人。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土地,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每个班主任根据学生特点和喜好,精心设计出各班的耕种方案:一年级拟栽种玉米,二年级拟栽种花生,三年级选择的是玉米和生菜,四年级是花生和毛豆,高年级的班主任则精打细算,他们想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五年级拟栽种多种瓜果,有王瓜、西红柿、杂瓜、南瓜等,六年级则拟栽种生菜、毛豆、南瓜、玉米等。
        活动现场,我们还特地请来了对农作物种植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周福其爷爷亲临指导,各班也请来了家长义工帮忙。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义工的协助下,“你拿钉耙翻地,我拿铁锹铲土,他撒播种子”,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热汗直流。孩子们尽管生活在偏僻的乡村,但在家因受家人的百般疼爱,不少孩子都还是第一次参加种植活动,虽然他们的动作稍显笨拙、稚嫩,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大家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珠,鞋子脏了,衣服乱了,磨出手茧了……他们都全然不顾。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的劳动,终于顺利完成了栽种任务。
        栽种之后,最重要的是管护。为充分调动各班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热情,我们规定基地生长出来的成果归各班自行支配。

为了能有更理想的收成,孩子们一有空,就喜欢钻进实践基地,他们或锄草,或浇水,或施肥,或捉虫……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遇到困难,他们或上网查阅资料,或虚心请教家人;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孩子发现庄稼生长规律,写出观察体会,并使参与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过程成为写作的重要素材。
        在孩子们的精心培管下,六月的劳动实践基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一棵棵卫兵似的玉米棒子骄傲地炫耀着粗壮的身段,一簇簇青翠欲流的花生叶片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地毯,一只只黄瓜则腼腆地躲在藤蔓里……随着这些瓜果、蔬菜的不断成熟,它们有的走进班级的“丰收节”,成为师生共享、共话的中心;有的走进学校食堂,成了孩子们的盘中餐,“吃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孩子们自豪地炫耀着,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的成功开辟和顺利运行,让原先不堪入目的“垃圾场”成为现今硕果累累的“丰产方”,让曾经的“老大难”如今成为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风景线”!回首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我感慨良多:
        一是作为一校之长,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倾听班子成员的意见,充分激发并保护他们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智慧火花,让这些“智慧火花”成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变校长一人殚精竭虑为全体成员群策群力,着力引领“众人划桨开大船”,强势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方为校长的管理智慧所在。
        二是不要埋怨环境,埋怨教育资源的不足,而要立足实际,面对现实,务实、创新地开展教育活动。作为全市唯一的乡村小学,与大城市相比,与县城名校相比,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环境和大校、名校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并丰富其内涵,就能使之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素养服务。
        三是教育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两者的特立独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向而行,才会结出丰硕的香甜的果实。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一个我校相对于城市名校寸土寸金而言更显得得天独厚的教育载体,学生在参与实践基地的劳作中,学到了知识,经受了锻炼,提升了体质,促进了发展,体验到了劳动的酸甜与甘苦,体味到了父母赚钱的艰辛,他们会更加珍惜当今幸福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苦练本领;他们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撒下热爱劳动的种子,为今后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最有效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因为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活生生的教育,它比教师枯燥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更受学生欢迎。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和高深的教育名词转化为孩子们真正经历并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经历着、感受着、提升着,方能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今后,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我们还将着力拓宽新空间,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方案,为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实效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