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王伟根
[导读]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

        王伟根
        浙江省建德市大同初级中学 311614
        摘要: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素养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初中科学教师们需要积极创新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出具有趣味性且高效性的科学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科学;构建趣味课堂;高效课堂
        引言:在引入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之前,大多数的初中科学课堂还是采用着传统的“教师满堂讲、学生全程听”的教学方式。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各项能力发展都有着很大的阻碍。然而,如今将信息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借助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众所周知,创设教学情境是各类学科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且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生动形象具体的场景,进而吸引学生进入场景,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切理解和感悟。如今,信息技术不断涌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从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分析,科学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情境创设与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即借助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科学教学[1]。就以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氧化和燃烧”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一张“铁生锈”的图片和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借助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设备,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录像等,进而将他们带入生活情境,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后自然地提出问题:“引起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维持着蜡烛的持续燃烧?”除此之外,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蜡烛燃烧”的实验视频,视频中需要向学生展示棉花、水、酒精、酒精灯、火柴、玻璃杯、铜片、镊子、蜡烛这些实验器材。让学生看到这些实验器材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根据现象和已有实验器材,对“如何熄灭蜡烛的方法”和“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做出猜想。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出的一系列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另外,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也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总之,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构造趣味性且高效的初中科学课堂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巧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时空的扩展
        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是无法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另外,也无法带领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亲身探究和体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教师们便可以巧借信息技术的虚拟性,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材中生硬的文字和教师机械的讲解,实现学习时空的扩展[2]。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和物质的吸收”“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等这部分较为抽象的知识的时候,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根茎的吸收和叶的蒸腾是无法通过肉眼看见的,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植物光合作业、植物根茎叶向上向下输送水等物质的动画图,并且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视频的光与色、教师的声三者结合形成了一个形象化的模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浙教版中有关“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天文知识的时候,由于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进入太空观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视频,使得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动画,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逐渐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三、引入信息技术中的微课完善科学课堂教学
所谓微课就是指一种新型的内容精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时间较短、能给予不同层次学生针对性指导的教学模式[2]。另外,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其是对传统教学和教研方式的一种创新。基于微课的各种优势,初中科学教师们需要积极将其实践于课堂教学中。初中科学教师在引入微课时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要求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
        在过去很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只是匆匆地阅读教材,然后按照辅导书上的提醒勾画出核心概念和一些现成的结论,这样的预习其实是没有效果的。如今,新兴的微课恰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预习效果的重要渠道,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微课中布置的测试练习,从而使学生对新课知识有所了解,降低学生在后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中“电荷与电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微课,微课中将会向学生提出“你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将为学生讲解“摩擦起电的原因”,将向学生动态地演示和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流的形成”等基本知识。在此之外,还会出示几道练习题以此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录制微课视频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往往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习题都详细地讲一遍,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基础较差、习题错误率较高的学生还是会对知识存在一些疑惑。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引入微课,将知识点、习题等的相关讲解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提取视频进行自学[3]。例如,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化学方程式”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根据这块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别录制这样的几段微课视频“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写法以及化学方程式应该遵循的原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格式。”“化学方程式课后习题讲解。”    
(三)将微课应用于作业讲评中
        初中科学知识大多侧重于分析和推理性的计算,针对于此,教师难免会为学生布置一些习题练习,在习题练习后还需要批改和讲解,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便可以考虑引入微课,即将习题练习的讲解过程拍摄成尽量简短的视频,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观看,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观看,以小组为单位的观看形式能促使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例如,当学生们完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这部分内容的相应作业后,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开始录制微课,在微课中分析作业题的解答细节、展现正确方法。如这样一道题目:“植物在白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夜间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题目时需要强调:植物每时每刻都是需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提示学生:白天与夜间最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以此点拨学生考虑到光照;继而便可以回答出这道题目: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进行结合终将成为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借助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巧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时空的扩展”“引入信息技术中的微课完善科学课堂教学”这三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以及进行有效科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红雷.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28.

[2]浦秦燕. 微课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顾海燕. 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科学课学科融合的教学体验及创新[J]. 新课程,2020(28):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