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俭明语言研究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6期   作者:王冰
[导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陆俭明的主要著作与研究成果为纲,
        王冰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陆俭明的主要著作与研究成果为纲,在整理与归纳其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研读讨论,总结得出陆俭明先生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三大方面的语言研究方法,即理论创新法、比较分析法、意形互证法,并将其给予完整的阐述和描写,同时对与语言学相关学科方法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解释,最后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关键词:陆俭明;语言研究;方法
        引言
        陆俭明教授是中国著名现代语言学家,从事汉语语言学习、教学及研究已逾六十五载。出生于1935年,江苏吴县人。幼年贫寒度日,节衣缩食求学,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曙光,祖国建设的需要与组织分配的原则使他选择了中文道路,从此开始走上了学习研究汉语的道路。1960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曾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华文顾问。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汉语研究专家,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十七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20世纪以来,世界语言学理论繁荣成势,更迭迅速。陆俭明教授一生坚持不懈进行语言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教授在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上注意到语义问题,并进行了语言本体研究。自90年代起,在从事本体研究的同时,他自发的开始句法语义研究与中文信息处理问题分析,思考语文教学问题,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等,进一步完善了汉语本体研究,均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由陆教授独立完成、出版的著作以及与他人合作编写出版的著作、论文集等近20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1993)、《》发表的学术论文、译文等近300篇。内容涉及现代汉语语言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先后近50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泰国、挪威、新加坡、德国、法国、荷兰、马来西亚、加拿大、葡萄牙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任教、进行学术访问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陆俭明教授学风干练、人品纯朴,深得学界拥戴。自1992年,先后获得省部以上的奖项12个。2000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年度大陆杰出学人奖、2003年,获得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1年,荣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等。
        到目前为止,在前人的研究中,较多为对陆俭明教授的整体语言思想的研究总结。例如郑丽的《陆俭明先生的语法研究》、尹百丽的《陆俭明语法研究述评》、孙建强的《试探陆俭明先生的语法研究》等,以上文章均是从语法的角度对陆教授研究特点作分析介绍,再有的论文是针对陆教授语法思想的具体探析,如郭冰的《陆俭明层次分析思想研究》,将层次分析思想进行细致阐述,微观分析。
        如前所述,对陆俭明语言研究和评述虽然一直不断,但是前贤对其研究大都一至带过,研究重点多放在陆教授的语法方面的专门探讨与总结,而忽视了陆教授在语言其他方面包括语法研究时,整体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陆俭明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三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论著进行汇总与研读,并对一些具体语料集中讨论,旨在归纳得出陆俭明语言研究的方法。陆俭明师承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是我国现代汉语语言研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汉语研究方面有极深的造诣。通过对陆俭明语言研究方法的阐释。不但对我们自身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整个语言学界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 语音研究——理论创新法
         理论创新法,及通过事实验明证实,大胆猜测,并加以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陆俭明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认为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始终是语言研究中的永恒的课题。要创新必须要有理论意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必须对考察描写所得的语言事实及其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并进一步从中总结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升华为理论,能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事实。
         陆俭明在《在现代汉语研究的道路上》一文中,强调研究者的理论意识,不是骤然凭空产生的,科学领域不存在放之四海,古今而皆准的理论方法,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有它的局限。[1]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现象,要求不断的解决与解释,因此,迫使语言研究者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理论与分析方法,来解决已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来解释已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理论创新的语音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表现在陆俭明对于“易位句”中语音停顿问题的看法。在语音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易位句”中的前置部分与后移部分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语音停顿,把这一停顿看作是“易位句”的重要标志。对于这一传统的观点,陆俭明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相反的看法,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认为“易位句”中的前置部分与后移部分之间没有必然的语音停顿,前移部分与后移部分有音强音弱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加之后移部分要比一般说的快些,这就构成了易位前后部分的之间语音上的明显差异。例如:
(1)这样的人在各行各业许多单位都有。
(2)在各行各业许多单位都有这样的人。
(3)眼圈顿时红了。
(4)顿时红了眼圈。
(5)久久地阴沉着一张黑脸。
(6)一张黑脸久久地阴沉着。
(7)粉红的脸蛋胖嘟嘟的。
(8)胖嘟嘟的粉红的脸蛋。
         在以上的八个例句中,两两为一组,陆俭明对每组位移的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句子中,转换前后的句式结构不同,但句义相同。因此转换局前置部分与后移部分无必然的明显的语音停顿,书面上也一般不用标点隔开。对于“易位句”的研究,陆俭明还提出,“易位句”的语音重音一定在前置部分,后移部分一定轻读。认为这种音强音弱是区别“易位句”的重要特点。
         综上而观之,语音的探究需要大量理论事实的证明,同时要善于吸取精华,不要囿于已有或习惯的理论方法,要面对事实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方法,不仅仅是转载语音研究上,在各种科学研究上,重要的是不断的创新探索。
二 词汇研究——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即通过事例的对比研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在词汇研究上,陆俭明注重运用比较法,对虚词,疑问语气词等词汇分析时,比较是重中之重。陆教授的《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就典型运用了这种方法,在相同的句式中换用不同词语来比较区别某些词的用法与意义。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词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整个语言分析都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方法。
         虚词的研究对于形态变化较少的汉语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陆俭明最早的词汇研究就是对虚词的探析。早在1980年,陆教授就发表了有关虚词的文章《“还”和“更”》,其中,通过比较分析法,从五个句式来看“还”与“更”的异同,着重比较了二者的差异,说明两者的不同,之处两个词都能表示比较,但是“还”能表比拟。
例如:A小王比小李更高。B小王比小李还高,这两句均表比较;C那条蛇比碗口还粗。此句中的“还”表比拟,“更”则不行;D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更长了。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还长了。

第一句中的“更”可以用于三项的比较,第二句中的“还”则不行。
         除了具体实例的运用,从比较内容上,陆俭明将每类词汇都用乐丰富的实例展示比较的策略和过程。从比较的方式上,陆教授注重发现和构造对比来发现异同,彰显特点,强化词义和用法研究的可操作性。因此,比较分析法的使用,使得分析词汇时要放在一定的结构化的模式中,使比较的路径清晰自然,使比较的结果水到渠成。
         综上而观之,陆俭明在词汇的研究上,通过建构结构化的分析模式,语用多角度的比较方法来考察词汇系统,比较分析法使得既往具体研究方法系统化、条理化。当然,在使用比较法时,要不断的总结研究过程中得与失,不仅为探索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更是为了新的探索。
三 语法研究——意形互证法
         意形互证法,即指意义与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陆俭明认为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意义,强调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地进行研究,使两者互相渗透,互相验证。从意义入手时,力求找到形式上的表现与例证;从形式入手时,力求在意义上得到相关依据与立足点。这对于探索语法研究的新途径,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意形互证的语法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层次分析法与变换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词法,也称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nstituent,简称IC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提出。他在所著的《语言论》一书中,以“Poor John rasn away”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该句整体有两个直接成分组成,Poor John与ran away;继而再次分析出下一层的组成成分,Poor John的直接组成成分为Poor与John;ran away的直接组成成分为ran与away。由于层次分析法通常将一个结构体一分为二,切出第一层的直接成分之后,再对该层的直接成分作同样的切分,层层递进,直到分析得出最小的单位,因此又称为二分法。
         陆俭明吸收并借鉴此方法,结合现代汉语传统的特点,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不但讲切分划分,还讲定性。陆教授清楚认识到语言结构的组成成分虽然在表面形式上呈现线性的排列,实质上这些成分并非平面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组合来构成句子。在《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中,陆俭明针对性的分析了“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句法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析句时,我们可以发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既可以这样切分:A.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也可以那样切分:B.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2] 这两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均为曾祖父,然而按照语法研究的要求,不仅必须明确说明到底按照哪种形式切分,而且要从语法构造上讲明道理。为此我们需要跳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这个具体实例的范围来考虑问题,以求我们的切分合理与否能在语言的整体系统中得以鉴定。考虑到“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这一偏正结构除“的”字外都是指人的名词,我们有必要全面考察与其同类的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的全部情况。陆教授全面搜集相同的形式,对指人的名词以及由指人的名词彼此组合成偏正结构的内在规律作一番细致的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通过大量的形式与意义互证,不断的验证,现代汉语里指人的名词结构可以分为六类,例如:
(9)带姓的姓名、称呼, 王小平、王书记、张伯伯等;
(10)名字,包括小名,   毛毛、志刚、嘎子、小王等;
(11)论职位的职务名称,主席、主任、校长等;
(12)不论职位的职务名称,打字员、驾驶员、保姆等;
(13)表示亲属、师友等关系的称谓,老师、学生、爸爸等;
(14)人称代词,我、你们、你等;
         根据以上六类形式的名词性偏正结构,陆俭明依照意形互证的方法,发现很强的规律性,由指人的名词自行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其内部层次构造,从大到小的分析,都是左向的。因此,最后断定得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按照A方法切分才是合理的。事实证明,形式的复杂多样需要意义的对应与验证,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引进层次分析,是汉语语法分析的需要。
(二)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来自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是指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映现过程。陆俭明将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所用的转换改为变换。“变换”是指同一层面上下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变换分析法,即利用语言中的变换关系来进行推导验证的方法。利用由相同词类构成的相关句式之间的可能的联系,通过由变换式所提供的新语境来观察各语法单位的不同特性,达到给句式分类、定性或者分化歧义的目的。 [3]
         在对句子变换分析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相似的形式,对应的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中所举的例子:“A台上坐着主席团”与“B台上演着梆子戏”,从表面上看,这两句的结构层次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那我们该怎么验证两种句式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4]
         在这种情况下,陆教授提出采用意形互证,融合变换分析来研究。A式还可以写出“门口站着人”、“前三排坐着来宾”、“黑板上写着字”等相似的形式;B式还可以写出“门外敲着锣”、“外面下着大雨”、“隔壁打着电话”等相似的形式。通过对这些可变换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可以得出每个不同的变换形式都有对应的含义,就可以得到证明。原来A与B两种句式看似外表相同,其实语法意义是不同的,A式是表达静态的语法意义;B式表达动态的语法意义。正是通过对相似形式的列举,了解到意义上的对应,才使得变换分析法对语法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建构了当代独特的语言体系。
         综上而观之,无论是层次分析法还是变换分析法,其中都蕴含了意形互证的思想。陆俭明始终坚持这一方法,并加以灵活变通运用。现在,层次法分析已经被普遍采用,而且深入到了语法教学领域;变换分析正在语法教学里广泛使用,这些分析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受到国外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需要而加以有选择地逐步吸收。
四 结语
         陆俭明的语言研究方法,作为理论体系研究的精华与灵魂,是在他长期搜集大量的语言事实,不断思考积累中得以形成的,是其多年学术实践的理论结晶。理论创新法、比较分析法、意形互证法,这三种方法看似分工明确,实则相互贯通。在语言系统这个大环境下,这些方法不断整合、凝练、交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语音、词汇、语法作为语言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均需要继往开来。同样,与语言学相关的学科,这三种方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使得各自的学科体系不断地完善。
         陆俭明先生是当代语言学大师,他不仅善于借鉴和吸收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也善于结合我国汉语自身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于汉语言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语言学人。研究之路上,前贤与先辈的指引很重要;科学发展之路上,继承和借鉴很重要。继承、借鉴、怀疑、假设、探索、求证、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在人为,还得靠自己去努力的攀登高峰。科学研究的每个正确的结论和每项新的发现,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棕黑实验得出的,凝聚了好几代人。各种派别方法的融会贯通与研究者的心血。科学研究永无止境,语言方法层出不穷,但要是始终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其基础上结合方法论,开发利用与语言这一非物质资源,发展我国的语言学事业!


参考文献
[1]陆俭明.在现代汉语研究的道路上[J].当代外语研究,2012.
[2]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图书馆,2004.20-23
[3]冯海珍. 变换分析与汉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冰(1997.7-);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