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对幼儿资源分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姆勒地尔·吉勒克拜1
[导读] 人类在婴儿期就开始关心他人的福利,并且意识到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姆勒地尔·吉勒克拜1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835000

    摘要 人类在婴儿期就开始关心他人的福利,并且意识到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然而,到了幼儿期,人类的资源分配开始具有选择性,其资源分配会受到他们与接受者之间友好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在分配过程中会考虑社会关系。例如,学龄前儿童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自己的朋友或与自己相似的个体,相同性别,并且期望他人也会这么做。如何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资源差距,是儿童经常面临、经历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儿童的公平观念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经过程。
    关键词  内外群体;资源分配;分配公平性;幼儿

1引言
    资源分配是横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哲学等多领域的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如何平衡个体和群体的需要、何谓公平分配以及如何进行公平分配。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资源分配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幼儿对群体间社会关系的社会认知会影响他们对群体成员的资源分配,例如,学龄前儿童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自己的朋友或与自己相似的个体(相同性别)。生活中,机会和资源在群体之间的分配往往是不均匀的,如何解决社会资源不均等是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幼儿如何在群体间进行资源分配?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幼儿对资源如何在社会制度中流动的早期理解。
2 幼儿内、外群体态度的发展
    人类是什么时候以及怎么形成群体态度的,早期研究者们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 Turner, 1979)。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属于某个社会群体,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身份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包括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承诺等多方面的概念。
    因此研究者Nesdale(2004)提出了社会认同发展理论。社会认同发展理论通过整合认知、发展、情感和群体因素,全方面说明了幼儿群体态度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此理论将幼儿群体态度的发展历程分成了以下四个阶段:未分化阶段、群体意识阶段、群体偏好阶段和群体偏见阶段。首先是未分化阶段,即2~3岁之前,幼儿对群体概念并不敏锐,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来自注意力吸引。之后到3岁左右,幼儿进入群体意识阶段。在这阶段,幼儿慢慢地获得社会种类意识,同时自我认同是一个规定社会群体的成员。自我认同的形成有助于儿童在4岁左右进入群体偏好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陆续关注并且偏爱他们自己所在的群体,此中行为让幼儿获取内群体正面的讯息,这使得幼儿对内群体积极态度的增加。群体成员身份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故他们盼望被内群体所接纳。在社会群体中,幼儿谋求稳固自身的地位,提升自身在群体当中的声援度。幼儿认为自身应当和群体成员相似,同时在态度和行动上对内群体表现出偏爱。另外,群体认同感愈强的幼儿愈有可能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喜爱。但群体偏好不等同于群体偏见,群体偏好并不一定导致幼儿对外群体形成偏见,因为幼儿也有可能对其他群体持有积极的态度。
    那么幼儿从单纯的群体间偏爱如何演变成消极的群体态度或偏见的,这取决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观点采择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发展。例如,如果幼儿所在的社会群体认可排斥外群体的规范,那么幼儿可能会被鼓励表现出群体偏见。研究者们指出,群体偏见一般不会发生在6-7岁以下儿童的身上,因为他们的社会动机和对周围环境的理解程度还没有发展到对其他群体产生厌恶感。然而,在冲突情境中,2-3岁的儿童对竞争对手的群体会表现出负性态度。社会认同发展理论强调语境,这反映了更广泛的和平心理学领域。
3 群体对幼儿资源分配的影响
    人类从小就关心他人的福利,并重视平等和公平待遇。然而,尽管关注公平主义,发展研究已经表明,儿童在分配资源时还会考虑人际关系。例如,幼儿可能会给他们的朋友更多的资源,并期望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然而,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超出了密切的人际关系。

鉴于儿童对群体认同的重视,令人惊讶的是,相对较少的研究探索了儿童基于群体的资源分配,特别是在社会群体突出的环境中。成年后,群体成员可能会影响在群体之间分配资源的决定。因此,其他人可能会因为团体成员身份而被拒绝使用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些人甚至可能会是陌生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至少有两种:一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与他人合作,例如,在一次旅行中,你和一个陌生人为了优惠省钱而拼单;二是与另一个人即使没有直接的联系,也认识到你们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例如,在一次聚会中,你和一个陌生人都穿了印有同一所大学标志的体恤。实际上,成年人通常会偏向于他们所属的群体,偏爱他们所属群体中的成员,而非群体外的成员。而儿童同样也有这种倾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同样具有这种较外群体成员偏向于所属群体成员的现象。这种人们在评价和行动中较群体外个体更倾向于群体内个体的现象叫内群体偏好。
    当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资源时,儿童可能会在对公平的渴望和对帮助他们的社会群体的渴望之间左右为难。众所周知,为了使双方获得的资源平等,6岁的幼儿会放弃自己的资源。然而,当没有等到平等的回应时,幼儿的资源分配可能会越来越表现出内群体偏爱。例如,研究者发现,在竞争性的最小群体环境中,5-6岁的儿童在分配资源时表现出对内群体成员的偏好。为了改善群体的整体地位并巩固与群体成员的联系,儿童可能会被激励去造福于他们的社会群体。此外,4-10岁的儿童还期望其他人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他们自己的群体,而不是其他群。
    内群体偏爱会影响幼儿的资源分配,最小群体范式的提出,正好在控制潜在影响因素的同时为考查群体身份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者发现3~8岁的儿童愿意将更多的糖果分享给内群体成员(来自同一所学校)而不是外群体成员(来自不同学校),并且当接受者为外群体成员时,儿童的公平分配不会随着年龄发生显著地变化,但当接受者为内群体成员时,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多;资源分配过程中,相对于外群体成员,4~6岁儿童对内群体成员表现更慷慨。这就说明了在群体环境中,儿童对群体间关系的社会认知会影响他们的公平分配。
    内外群体间存在资源差异,迫使儿童在做资源分配时不仅要考虑公平还要考虑平衡自己或自己的群体获得更多资源的愿望,这对处于优势群体(有资源)、弱势群体(无资源)的儿童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从5岁开始,儿童对社会地位很敏感,对内群体拥有较高地位的意识,会增加他们的内群体偏爱。儿童同时对资源不均等和群体隶属关系的关注,如何影响他们的资源分配,他们会不会纠正群体间的资源不均等?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一种解释是,幼儿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会群体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爱,故他们依然会将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另一种解释是,由于公平道德观念的影响,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群体间资源的不均等上,故他们将资源分配给没有资源的外群体成员。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学龄前期的儿童已具有慈善意识,即相对于将大量资源分配给资源少的个体,他们对将大量资源分配给资源多的行为给予更加消极的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越来越倾向于纠正社会资源不平等。最后一种解释是,幼儿会在关注群体隶属关系的同时也关注公平道德理念。

     
     
     
     参考文献

Tajfel, H., & Turner, J.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 94–109.
Nesdale, D. (2004). 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and children’s ethnic prejudice. In M. Bennett & F. Sani (E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elf (pp. 219–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