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姿亭
马山县白山镇城西小学 530699
摘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首次阐述了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之后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帮助。下面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
引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更加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除了知识应用外,还有各种能力的形成,比如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之所以受到格外重视,主要与我国的总体发展需求有关,当然,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应用怎样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对创新能力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当我们在谈论创新能力时,不能一味用“培养”来进行描述,严格来说,创新能力不是靠培养就能形成的,而是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行为本身就是缔造新事物的过程,虽然会借助到先前的学习经验,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经验。所以,如果非要用“培养”二字来进行描述,倒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并未积累足够多的学习经验,成果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时便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更多引导,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多种方法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老师们曾经的创新经验,或成功的,或失败的。基于创新能力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数学教学,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特别是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其目的是尽可能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沿着老师的思路去发现更多可用于进行创新的元素[1]。
二、创新能力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在选择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时,要尽可能去迎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过难或过于复杂的途径及方法是不适用的,尽管有些途径和方法的确很有效,但学生未必能够后完全吸收其中的精华。
(一)基于数学文化的角度培养创新
了解和认识数学学科的发挥史,对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古今中外数学家们的经典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学生对数学发展史的不断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也较之前相比也会更强,这些均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老师可以引入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2]。如在教学导入阶段给学生讲述小欧拉是如何帮助父亲改造羊圈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但不要直接把图形变换层面的内容阐述出来,而是给出条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或者也可以将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城市露天停车场改造。
“已知某市露天停车场需要扩大面积,但因场地条件限制,现需要在不改变原有停车场周长的前提下,使面积增加。刚刚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小欧拉只改羊圈的故事,大家能否按照这个思路来对停车场进行改建呢?”
因为有了前面故事做铺垫,学生便能够很容易仿照改羊圈的思路来去改造停车场。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同时也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会他们如何将历史经典应用到现今社会中,以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角度培养创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正被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起初人们认为,这样的应用方式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在整个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形成创新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当老师借助几何画板画图形时,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图形的形成过程,而另一方面,在整个“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事物形成的方式和规律也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层层剖析来获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元素,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这些元素进行具有创造性的重组,进而创造出另一个新的事物。当然,以小学生的能力,他们还无法独立去完成这一系列过程,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下去实现,但从课堂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十分享受这种学习过程的,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极为有益的。
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塑造创新能力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途径与方法本文未涉及到,但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进行,以及老师们的不懈钻研和努力,定会有更多的途径被挖掘出来,有更多的方法被应用于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高丽彬.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20(25):85-86.
[2]陈翠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民营科技,2009(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