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燕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中心幼儿园
322200 浙江省金华市
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性格、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受到家庭、媒体等因素的干扰,部分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性格、思想等,还会对幼儿后期的成长起到错误的引导,严重者会出现人身攻击等犯罪行为。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应该及时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引导教育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提出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指导策略
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出于目的性、敌对性的伤害行为,由于幼儿处于心智成熟时期,部分幼儿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同时,日常冲突较多的家庭环境也容易让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及时进行制止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避免严厉训斥、打骂推搡等攻击性行为,应该尽可能地通过示范教育、语言引导教育的方式进行纠正教育,从而让幼儿正确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错误,培养幼儿正确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成长环境存在攻击性因素
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部分幼儿的成长环境存在较多攻击性因素,幼儿的家长、同伴等存在攻击性倾向也会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心理。同时,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限制幼儿的行动方向和思想容易让幼儿产生抵抗心理,部分幼儿会通过攻击他人来发泄抵抗情绪。
(二)家庭教育存在漏洞
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部分幼儿在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教育,或者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存在溺爱、包庇的行为也会导致幼儿形成攻击性心理。同时,部分家长忽略了幼儿认知教育,幼儿无法理解游戏或学习中的挫折感,在出现与自己预想结果差距较大的情况时会产生攻击性心理,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媒体网络的不良影响
随着互联网、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大部分家庭的电子产品增多,幼儿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度也随之增强。这不仅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发育,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还会对幼儿造成行为误导。同时,部分动画片、网络视频、网络图片中存在攻击性行为,并且,视频中的虚拟人物在受到攻击后不会产生明显的伤害。由于幼儿缺乏认知意识,在观看后容易进行盲目模仿,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正确认知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幼儿家长还应该及时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时的行为变化,根据不同的变化调整家庭环境,从而保证提高幼儿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质量。此外,幼儿家长在出现不良情绪或争吵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开幼儿,并尽可能地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1]。
(二)了解幼儿性格特点,增加兴趣活动干扰教育
幼儿在产生攻击性行为后,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增加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在幼儿情绪冷静后应该通过语言或示范教育引导幼儿认识错误,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保持耐心,并注意批评教育的语言和行为,避免出现攻击性语言或攻击性行为。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讲故事等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家长或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为幼儿讲《猪小弟的小手不能打人》等题材的故事,让幼儿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从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2]。
(三)丰富幼儿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行为认知
为了进一步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幼儿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各个时期的行为习惯,在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或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幼儿的学习活动来纠正幼儿的行为。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教育主题的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降低幼儿的挫折感。例如,幼儿在搭积木时容易出现积木倒塌、成品形状不合心意等情况,因此,家长和教师就可以通过示范让幼儿了解到大人也会出现错误,在出现失败情况时只需要重新开始。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增加语言或物质鼓励次数,增强幼儿的活动自信心,从而减少攻击性心理的产生[3]。
(四)结合媒体视频素材,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大部分幼儿不具备完整的认知意识,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结合媒体视频素材,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辨别意识,并尽可能地减少不良视频的播放次数。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教育让幼儿了解到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4]。例如,家长可以先播放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并明确告知幼儿其中的错误行为。在完成反面案例教育后,家长可以播放正确行为的动画片或视频,通过示范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共鸣,并通过语言鼓励等激发幼儿的学习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与成长环境、大众媒体、家庭教育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幼儿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通过日常引导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同时,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幼儿的行为举动,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及时制止,并引导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错误。此外,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也可以通过示范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矛盾冲突事件,从而让幼儿了解到正确的突发事件处理方式,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符金洁.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J]. 新智慧, 2019, (004):89-89.
[2] 胡珊珊.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9, (003):986-986.
[3] 刘宇婷.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探讨[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9, (005):198-198.
[4] 徐瑞, 王贺娟, 李贺平.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9,(7):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