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李美荣
[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李美荣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太白中学 7216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而高中思政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树立健康三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与政治课建立有机关联,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政治渗透劳动教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劳动教育;渗透方法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日益完善,教师群体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化发展。其中,劳动教育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师生视野之中,并展现出强大的实效力和发展力。
一、高中政治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并不是指简单的劳动活动,而是强调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真实参与、切实体验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意识,从而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能。而高中政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优化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导致无法发挥其教育价值。而劳动教育与政治课程的有机渗透和结合,可以有效将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直以来,总书记在诸多场合提出了学生应当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在《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表示,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和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等部分内容,加强对学生劳动的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内渗透劳动观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材中体现内容较多,比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教材中“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本身”的阐述都与劳动教育有关,可见思想政治教材正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如此,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立德、育美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影响。
三、高中政治劳动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借助实物教学创设直观环境
        普通思想政治课堂一般由教师引领高中生通过文字识读、理论推演和规律总结进行认知活动,较为简单、苍白、低效。而生活化教学为高中生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动场景,让高中生在亲切、熟悉、自然的“实物环境”中进行知识学习、主体思考和规律探究,自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认知的高效发展。

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教师将自己纳入实物教学,告诉高中生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也就是将自己一个月的劳动如值班、上课、上自习、备课、上网查资料等“卖给学校”,从而将“个人劳动”转变为“货币数值”。然后,教师再让高中生看到自己的“上班装备”:车10万元、智能手机2000元、外套200元、衬衣50元、领带50元、裤子100元、鞋子300元、眼镜600元、袜子10元、手套10元等。最后,教师还要让高中生计算一下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将上述物品“买全”,也就是需要付出多长时间的“个人劳动”才能够“交换到”上述个人消费必需品。这样,高中生就会在教师的活动安排中慢慢明白:每一个人都要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然后再将自己的有价值劳动出卖给他人,以此获得“等价值的”货币,这样才能使用自己获得的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品。
        (二)通过开发时政资源优化劳动案例
        建议教师将时政资源融入课堂,向学生传递党和国家最新提出的政策方针,对劳动教育实时关注,了解劳动者的最新事迹,在校园内形成热爱劳动的风貌。通过互联网搜集时政资源,寻找时政资源和教材内的契合点,将素材带入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如教师引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需要依靠人们辛勤劳动来创造”“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等语句,为了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可以选择“港珠澳大桥工程师团队”“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钟南山团队”等案例,向学生阐述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奇迹,让学生发现这些平凡的岗位中也能诞生英雄,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卖小哥,或者是马路上的清洁工,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他们依然散发着劳动的光辉,值得人们尊敬。
        (三)在文本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将劳动内化于心,知行合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学科,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在思政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文本知识,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结束语
        高中政治渗透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通过教材资源的深入挖掘,教育活动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习得知识,提高自身劳动品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永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智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孟春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郭宇琛.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体验教学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