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玲
番禺区东怡小学,广东 番禺5114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的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场景,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容易让课堂出现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历史题材教学不同于中学,它应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的学习只是桥梁,其最终目的是挖掘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实践,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过程是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更要求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因此,在历史题材的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开发资源,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借助同样有着生命力的历史人物,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 历史题材 资源开发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多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寓教于活动中。”历史本身是丰富、鲜活、生动的。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呈现给学生鲜活的生命,精彩的故事。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崭新的世界。在《道德与法治》中,高年段学生对历史题材有着深厚兴趣。我们就要以儿童的情感为桥梁,引领儿童感悟体验,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大量“历史”题材内容。其中,第三单元中从《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三个历史事件出发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略奋勇抗争的史实,激发爱国情感,树立强国之志。我以《圆明园的诉说》为例,谈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本课要求学生要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屈辱历史和列强的罪恶行径,就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去感受
然而,网络是学生搜集资料最便捷的方式。虽然资源浩瀚丰厚,但内容良莠不齐,面对汪洋的信息大海,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时,往往会出于好奇心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学习计划,从而使学习研究流程混乱。所以,我利用“网络资源包”,向孩子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在“网络资源包”收集的过程中,注重专题鲜明和分类合理化建设。学生如何收集,怎么研究等问题都要显得清晰明了。
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研究的方向,自由组合,分别从建筑、文化成就、经济、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拟出小组的综合性学习计划。
二、整合资源 展开探究
在《道德与法治》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是要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引导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本主题教学中,充分利用《圆明园的诉说》“网络资源包”。这里有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关于建筑、文化成就、经济、历史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查找、探究、整合等方式获得认知,并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及发现的问题上传,互相交流。
“网络资源包”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自我的学习环境,提供自由思维的天地,打开穿越时空的大门,感受圆明园从辉煌到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加深学生对“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理解与感悟。
三、思维导图 引发思考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长河中或生动、或壮阔、或屈辱的场面都已渐行渐远,许多历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年代与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主题,采取多样化手段,努力使这些静态的历史“活”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选择资料后,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往往照本宣科读资料,不会或不能将这些资料、信息经过加工内化成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圆明园的诉说》一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广泛收集资料,从中认识西方列强对圆明园劫掠,毁灭的罪行,利用了思维导图,通过简单的图文理清自己思维的脉络,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使他们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分析、理解加工、小组互助、质疑解疑、概括、抽象的学习过程,从而使那些外在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理解的知识。
如“痛批西方列强”小组在探究西方列强:烧哪里、抢什么、掠多少等问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从中知道圆明园的艺术地位之高到被毁之痛心。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想继续了解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如此痛心的事发生呢?”我适时提供相应的资料,进一步引导孩子理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为官不政,国力衰弱等社会背景。明白落后就要被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树立奋发向上的爱国志向。
四、张扬个性 辩中明理
? “辩中明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被人赏识、体验成功的平台。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同,理解不同,想法不同,教师要允许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与感悟,与别人不一样,没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圆明园的诉说》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圆明园遗址的重建与保留”展开充分辩论,旨在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屈辱、奋发图强。使教学知识得到深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五、多元评价 乐学悦纳
新课程理念的多元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使其不断进步。评价系统的运用是《道德与法治》的一个新突破,孩子不但可以对自己的记录作出合理的评价,还可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实现“站在同一高度,不同角度的看事物”的方法探究主题,使得小组内部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而别的小组以及教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对成果的评价,使得评价方式更加全面。
在交流评台中,设置了交流天地(留言板,信箱等),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补充,使“网络资源包”更丰富,同时,每位同学的感想、建议都可以进行交流。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在课上快乐地学习,而且十分高兴地接受了来自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对自己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网络资源包”的运用,把《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程教学带入新天地。它不仅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好帮手,而且还大大促进了教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在教学中努力构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引领学生与历史交往,与历史对话;同时积极创设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必将彰显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在线(www.iteonline.net)
(2)李稚勇,《道德与法治与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3)刘敏 李兴保《调查并探讨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
http://www.edu.cn 2004-07-05
(4)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