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湖南省湘潭县五中 411232 )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从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和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核心素养
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和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为适用新时代的要求,我国历史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新课改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指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一、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教学”正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强化和迁移进行教学的,因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纳某些概念、原理、现象。如果只知道结论,弄不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抹杀学生的个性。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背道而驰的。“问题教学”能够呈现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其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二)“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素养
运用“问题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之前受到特定问题情境的刺激而激发其创新欲望和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大胆地提出各自的观点。不管怎样,问题提出者会充分调动他所有的知识和潜能来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还会通过新的史料去论证,发现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提出新的设想。这样,对问题提出者来说,不仅获取了历史知识,而且获得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品质。由此可见,“问题教学”的确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三)“问题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问题教学”将为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其重新分析、理解、归类、筛选……或者去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经过这样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后,他们的知识将得以扩充,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更为深刻,这就提高了他们建构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问题教学”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权力,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要实施“问题教学”,首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只充当导演,而让学生尽情演绎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是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才能够建立平等、和谐、宽松、愉快、自由、坦然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由地思考探索、大胆质疑、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才能开放他们各自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才能组织他们互相讨论、互相补充、求同存异,才能使他们成为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见解,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基础
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的心理反应,才有可能自主探究中正确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会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前碰壁,就会使学生的欲望和探究的热情一落千丈,甚至失去自信。因此,实施问题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鼓动学生广泛阅读史料,扩大信息量,为其顺利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打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关键
“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问题设置方式获得的效果往往不大相同。如果问题要求过高,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又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如果设问的方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兴趣下降,反应迟钝;如果设问的方式过于花哨,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喧宾夺主,使主题淡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和问题的梯度,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全身投入到问题分析探究中去。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下列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效果很好。
1.导入式提问
导入式提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必修一的《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难度不大,只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种变化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就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因为它提出了新课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可以通过一问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逐层分析式提问
提问要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马歇尔计划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吗? ”,学生立刻会明确答案:不是。接下来老师再问:“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答案: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扶持和控制西欧。然后,教师应该问第三问题:“它的实质是什么?”这样,不断引导学生,逐渐得到一个教材上没有明确的“新”的解释,也就是说,通过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抗衡苏联。通过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综合式提问
综合式提问能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例如美国和苏联形成冷战局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得出下列答案要点:雅尔塔会议奠定了框架;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美国要称霸世界,苏联要扩大势力范围;美国和苏联不愿意重新点燃战争。通过一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综上所述,可见“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坚持运用“问题教学”,合理地科学地设置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巧,我们就一定能更好的培育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旷湘平:《问题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载《创造天地》2001(1)
(2)朱小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2000(7)
(3)张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载《中国教育学刊》1999(6)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