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凸显高中历史课堂生命力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杨桂莲
[导读] 高中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应体现在让学生主动参与
      杨桂莲


      鹤山市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应体现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外的合作探究中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合作探究   课堂生命力   民主政治   人文价值观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可见,历史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1]但在过去的传统历史课堂中,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通过学生自主地、共同协作地发现问题,运用操作、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本身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知识本身和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具有生命性的,因为鲜活的历史需要这些活蹦乱跳的年轻的生命来感受、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因此,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具有生命性,学习历史知识的课堂也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本文撷取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课堂讨论、展示成果、课外调研、归纳整理等课内、课外环节,使沉闷的历史知识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同学们开拓了视野,创新了思维、培养了各项能力,升华了情感,提高了综合素质。因此,积极开展历史课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既契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凸显了历史课堂的生命力。
      一、课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综合分析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教师的“引路人”功能。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形式的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以让学生有所收获为检验课堂有效性的标准。本人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改革探索,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通过教师结合课标、学情编制导学案,各学习小组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第一目内容中,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面对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自然灾害严重、民生艰难却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在当时,“变”已经是人们的普遍共识。如何变?有两条道路摆在人们面前,改良和革命。那么,改良的道路是怎样的?革命的道路又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认知面,大多数学生对清末的复杂局面了解较少,甚至片面认为清政府完全反动,毫无改革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迫切想了解清末的政治状况,而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上去查找相关资料。笔者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查阅清政府的改良活动,一部分查阅革命党人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自己制作课件或教案,来论证己方的观点。笔者了解到,为了精益求精,同一组的同学反复讨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明确了清末复杂的政局和革命的必然性。虽然查到的资料有些用不上,但学生从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比如清末新政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等事件说明清政府在固守皇帝独尊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走向民主的艰难步伐;革命派组织的历次起义表明革命派始终坚持民主革命斗争,最终获得支持。
      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搜集资料是学科能力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找到资料后,如何进行选择,排除掉无用和重复多余的资料、信息,去粗取精,并从中找到真正跟所要解答问题相关,且有助于理解课堂知识、解答课堂疑问的资料,已经足以考验学生的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查找资料信息和综合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既是课堂开展合作探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评价一个人未来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应该从中学时代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也正吻合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无论是谁,从各级各类学校出来之后还得受教育。……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2]
      此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命力。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从而避免了学生毫无激情地被动接受知识而出现学习疲惫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而是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一次课前“导学案”的问题设置正充分诠释了这种理念思想。
      二、课堂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质疑和辨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而是转变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以及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获得彼此的帮助和促进共同成长。
      笔者在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第三目内容“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时,在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引用了一则故事《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希望通过设置故事情节方式引领大家了解、探讨雅典民主政治的方方面面。故事中本身包含了一些问题,比如①帕帕迪为什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②帕帕迪的妻子为什么不能进入会场?③你如何看待陶片放逐法?④帕帕迪为什么能成为民众法庭的一员?⑤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说明了什么?⑥你如何评价希腊民主政治?这些问题层次明显、先易后难、具体而有方向性,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疑惑。笔者将学习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去完成。令人惊喜的是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将这则故事编成了小品,表演惟妙惟肖,将同学们带入到那段遥远的历史当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状况。学生本来对年代久远、概念生疏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储备极为匮乏,没想到一个小品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堂氛围变得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随后各小组的同学开始就故事中提到的问题自我探索,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后派出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其他小组同学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疑惑或者有补充答案,都可尽情表达。
      A组代表说:帕帕迪作为雅典公民所享有参与权、选举权、发言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B组代表说:……
      尤其对于“苏格拉底之死”这个问题,同学们之间的辩论比较激烈。
      D组代表说:苏格拉底被诸多帕帕迪们这样的文盲判处死刑,是一种讽刺。
      E组代表说: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是民主的悲剧。
      F组代表说:苏格拉底是被由几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通过投票的方式处死的,从形式上看,陪审团是公正的。
      G组代表说:由于立场和程序的不公正最终导致了判断的错误,可见多数人的意见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
      通过不同小组代表的观点交流和表达,由此得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得与失。笔者在学生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目不识丁的雅典公民帕帕迪与思想家苏格拉底在民主问题上的较量,到底谁错了?由此引导学生认识民主不是万能的,不要把民主当成一把“上方宝剑”。
      同学间正是这样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质疑、争辩、启迪、认同,经历了各种思维碰撞、疑惑、解惑的循环过程,从而在不断的质疑和辨析中完善、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体验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还让老师更准确捕获了学生在自我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老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点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相对于教师对历史事件、历史事实的说教,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思考中进行辨别、比较得出结论以验证课本所学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历史课的特点,通过诸多教学环节,鼓励、引导学生就所学课程提出心中疑惑,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指导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叶圣陶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3]
      三、课外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教训,更要教给学生品行、情感、智慧、文化和精神。新课程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4]
      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如何评价美国民主制度既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难点知识,也关乎到学习本课后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值得教师好好探究。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美国是如何完善民主的?二、你如何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三、美国大陆的新体制对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哪些启迪?为了让同学们有更深的理解,笔者要求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所以,在课外,针对同学在收集、筛选、整合各种信息时的困惑,笔者适时引导、点拨,让同学们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探究、讨论。笔者提醒学生一方面要注意围绕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5]因此有了以下精彩的观点:
      A组代表:引用托马斯·杰斐逊的话:“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
      B组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确实是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宪法。但一味褒赞美国1787年宪法,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事实。事实上,美国1787年宪法不仅因其保留了奴隶制而成为其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其制定目的,首在化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危机,而不是为了保证民众享有民主自由,相反还含有制衡民主之意。
      C组代表:美国大选中,选民的热情参与,联想到我国某些地方的基层选举,选民们对候选人的情况知之甚少,参加投票选举的兴趣不高,到场以后画勾了事,这些状况有待改善。
      D组代表:进行政治文明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离不开长期的民主传统,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无视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是行不通的。
      E组代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主优于专制、法治优于人治,我们不能把国情当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借口,还要认清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这几个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意识到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更好的理解今天身边的人和事。从学生的回答中,显然,他们的学习体会多了一层“感悟历史”的味道,他们看到了历史知识背后的价值,这比单纯的记住知识更有意义。因为这样的历史学习可以将历史的认识触角不断延伸,历史认识会伴随着他们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不断增长。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那些凝固了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6]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课堂超时空地演绎着,从而获得人类把握未来的智慧与灵感,历史课堂的生命力由此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吴磊:《教有生命的历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第79页。
[2]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
[3]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35页。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年6月版,第25页。
[6]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