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红
桐乡市第三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孩子的叛逆时期,也是对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时候。一个积极健康的音乐课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缓解人的压力,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可以缓解文化课的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阶段 农村音乐教学 心理健康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跟上社会的脚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紧迫导致人们忽视了人的内心的发展。处于初中的孩子为了升高中学习压力也很大,家长和学校往往把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一些家庭矛盾孩子难以去面对。笔者试想:可否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他们的心理负担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以回答。
一、愉悦宽松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1、从教师自身的认识出发。
在多年的音乐课的讲授经验之下,笔者发现在农村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校和家长很重孩子的文化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一些艺术课是没有必要上的,导致很多的文化课笔者占用音乐课的时间上课,学生在音乐课上写作业,音乐笔者也拱手相让自己的课,既方便别人也放松自己。在这样的缺乏音乐情感疏导压抑情绪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更早的出现叛逆的心理,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后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调解。另外从家庭教育方面考虑,家长对孩子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关心自己孩子青春期出现的叛逆心理,甚至打骂孩子、对孩子恶语相加等,导致学生的成绩不升更降继而恶性循环。这样的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使他们在没有感受
到社会的美好的时候,就对社会充满恶意,有甚者还会产生报复心理。在媒体发达的时代,老师们经常会从新闻上看见青少年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作为老师们应该反省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用爱来培养和教育每一个孩子,是否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2、从课堂教学着手。
在中国音乐最初的诞生是为了治病,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仓颉造字,因为药“藥”字是从乐“樂”字而来,乐在产生之初,是用来治病的,是药的祖先。作为一名音乐笔者,笔者深知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治愈人的心灵,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能够给人自信,鼓舞人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音乐课是不能缺少的,对于处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农村初中的学生本身就缺乏一些自信心,可以通过音乐的教学来增加他们自信心,让他们不畏前路的艰难险阻。例如: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如《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爱拼才会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音乐可能更被他们所熟知,也有大多数的学生会唱,笔者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地激励他们,让他们张开嘴唱歌。在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中,笔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笔者积极的引导、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通过音乐激发感情,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类与别的生物的区别除了能够直立行走外,还因为人类拥有思想感情和智慧。
音乐就是人的感情的表达升华,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对作曲家、作词家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影响在那些富有诗意充满感情的人手里,变成了一首带给人无限慰藉的音乐。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主意识,相对于小学时期来说,他们更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在这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事物所影响,处于叛逆期的他们自尊心比较的强,大多数不愿意与家长和教师交流。
例如,“在马路上遇到了有老人摔倒时,作为中学生应不应该去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成年人,其实在学生当中这样的事情也是在困扰着他们,在学校中学生们被教育要充满爱心、要乐于助人,但在社会问题面前就难以抉择,现在网络非常的发达,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负面消息也很多,这些负面消息多少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的影响,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当这积极的心理和消极的心理产生冲突时,就容易在他们的内心留下疑问或者伤疤。当然,在文化课的教育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但这是不够的,文化课主要还是更偏向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人们常说艺术是通往心灵的桥梁,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人说学生在学校里能有什么危险,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考全班第一名,但这不是完全的,这样培养的孩子也不是健康的。“校园暴力”这个词对于人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吧,有的人是施暴者,有的人是受害者,老师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一方的心理健康问题,施暴者他们的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不完整的,这和笔者和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那受害者呢,他们本来是善良的积极向上的,可能只是在体力上与那些施暴者略有差异,又或者是因为他们缺少自信缺少勇气,这也和笔者和家长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惩罚与感情相结合才会让施暴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会让受害者继续对世界充满向往。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注重“情感教学”,一首音乐可能会和学生产生共情,或许正处于低谷的学生急需要别人的安慰,但又没有及时的被老师察觉到,这时一首积极向上充满鼓励话语的歌就会成为他打开心灵的钥匙,走出低谷的梯凳。
三、通过实践,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效。
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也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些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有音乐兴趣爱好的学生来说,还可以让他们得到较好的发挥,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素养,对于其他的学生来说通过一次实践活动,也许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可能是在乐器上或者是在歌词的创作上,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多给学校提意见举办一些歌唱比赛、乐器演奏、文艺晚会等,让学生积极的参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学习当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或许这也是一条实现自身价值的路,让学生在人生的路上有多种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参加团体比赛的学生来说,通过这样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意识到团结的力量,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团体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磨合也让他们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畏艰险,也让他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在以后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去面对,而不是以其他的手段如暴力、轻生等消极的手段去解决。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学校都会选拔一批有一定音乐水平的学生参加表演。在两三个月的排练中,学生和学生中间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矛盾和感人的事迹:被团队里的一些同学嫌弃、自己不断的进行刻苦训练、小伙伴们的帮助和陪伴、为乐给自己的学校正穿荣誉克服种种困难、为乐不影响学习也不影响排练学生们更加珍惜时间等等。
音乐是人类感情寄托的一部分,感情就是心灵的养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音乐中的正能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来帮助学生心灵上的缺失,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忠.刍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15+17.
[2]徐马平.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田径,2019(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