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朱利芳
[导读]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
       朱利芳
       学校乌鲁木齐市第64中学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这充分说明了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欣赏要注意方法,突出重点,方法多样,角度新颖,调动情绪,言简意赅,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 欣赏重点要突出
       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深刻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名作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线索,思维要强调逻辑性,最后要找到落脚点,要收得拢。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一)启发点拨,促进学生自我感受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我认为,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领悟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
         三、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新课程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美术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发挥自主、探究意识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讲解的教学方式。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巧妙设疑,对于“摸不着门”的问题,也是太难的问题,学生是无法回答的,也不知该从哪里开始。所以,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深思熟虑。
       如在欣赏《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时,学生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开国大典》宏伟壮丽场景,但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有所不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通过讲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虽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面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作者,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抽象艺术,学生更不知从何欣赏,究竟美在什么地方。


          
四、注重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师生互动
       例如:教学片断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格尔尼卡》,下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这幅《格尔尼卡》的绘画内容是什么?
        生:面面相觑,急忙翻书寻找答案,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
       师:这个的问题,老师上节课讲了几遍,你们怎么就记不住呢?!-----  
       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探讨研究了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同学们也进行了小品表演,创设实践情境,请同学们认真回忆?然后举手回答:这幅《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是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与教师共同观察研究的情景,回忆老师的表演方法,大部分同学陆陆续续举起了手------
       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明明在课堂中多次强调的知识点或问题,以为大部分学生应该掌握了,当一周后再次上课提问时才发现大部分学生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用心,不及时做好笔记等,却忽略了自我的责任。学生没有经过自我的学习体验、探索,本来就很难将难以理解的专业问题搞懂,即使囫囵吞枣的记住了,一周后自然会忘到九霄云外了。但如果教师将学生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变成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来展开教与学,强调师生共同体验,探索而获得知识,师生之间平等的进行交流,互相之间保持信息畅通,学生会更牢固的记住那些体验过的知识。
       (二)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
       2.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 3.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4.小品表演,创设实践情境。
       爱表演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学生在表演情境中非常兴奋,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容易融入角色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配合学生一起表演。
       5.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事物往往是在比较中给人以透彻的认识与深刻的印象,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如此。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作品,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例如让学生欣赏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的动画故事,如:张择端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并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作品表现内涵。再以摄影作品表现荷花、水景为主要内容的莫奈的油画作品《睡莲》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区别。或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齐白石的作品《虾》,并作欣赏评述,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初中美术欣赏课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用双手去创造美好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人生价值观等。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美术素质、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等。
       作者简介:姓名朱利芳(1985.8),性别女,民族:汉族  籍贯(河南省漯河市),单位(学校乌鲁木齐市第64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