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举措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梅花
[导读]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含道德品质
        梅花
        新疆阿克苏市第四中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含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人生价值等,全新的教育规格中强调要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让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地、生根,就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模式,借助观察生活实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理性认知能力,变换陈旧的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的方式,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了解他们的精神层面及思想动态,便于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利用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举措
        让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地,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获得满足其终身发展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只在乎学生真正记住了多少知识,能在考试中得多少分,却鲜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能够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分析实际问题。那么要落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就要转变关注层面,更新教学理念,时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优化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实践型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学会应用知识,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思想,端正他们的态度、行为。
         一、用传统润色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包含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及美德,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有巨大的作用,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每一位国人的重要责任,更是青少年的职责与使命。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使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引导他们树立传播优秀文化的意识,是增强他们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理念的必要举措。例如每周安排一次经典诵读的课,带领学生阅读《诗经》、《大学》等作品,讲述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哲理等,搜集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的人物事迹,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资料,和学生共同研究古人的智慧和品行,引导学生从优秀人物身上挖掘出值得学习的一面。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经典优秀作品的诵读,还能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优秀文化,使学生逐渐了解传统文化,不断地增强他们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他们领悟到“文化强国”的真正含义,逐步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有责任的公民。
         二、用时政点燃课堂,归正学生价值取向
        时政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初中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相对封闭的,他们没有过多时间去搜集和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如果只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只能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那么他们的思想不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更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了解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是最正确的。

所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多选用时政热点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热点,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课前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列举人们争议较大的社会热点,采用解读新闻、分析实事的方式,巧妙地与教材内容连接,摆脱了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经历了分析与论证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参与到了真实案件的分析中,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了从道德与法治的层面去辨析问题,增强了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合作探究为主,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的关注对象是学生,需秉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而在落实这一理念的过程中,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使其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进而转化为自身技能。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共同提升。如讲生活秩序相关的内容时,若是直接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遵守哪些秩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这种方式,直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总结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遵循的秩序是什么,提示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如饭桌礼仪、不同场合中的着装、交通规则、待人待客的准则等,列举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应该如何改正,分析如果缺乏秩序那么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了解更多的行为、思想准则,让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也让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以实践活动为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播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规范思想行为,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那么纯理论的教学方式便不再适用,需结合实践进行,只有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让他们主动地改正错误。所以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切实地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就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例如安排学生加入到维护交通秩序的活动中,让他们担当一天的志愿者,使他们深入了解交通警察的职责,掌握人们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识高低,清楚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类的活动,如徒步旅行、参观博物馆、祭奠英烈、帮助孤寡老人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重新审视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及使命感。
        总之,落实核心素养并不是通过一节课或者一次活动,而是要将其长期地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制定完善的计划,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要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身为教师需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主线,根据实际情况敲定合理的方案,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应用、学习和探索,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促进他们良好品质、正确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永元.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践行[J].教育界,2021(07).
        [2]林晓伟.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培育路径[J].求知导刊,2020(52).
        [3]马玲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