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先
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21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创新已成为,企业立足市场长盛不衰,行业分枝散叶促生新业态,国家繁荣富强国运恒通的必然选择。教育是国之根本,万业之源,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必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确定了以课题研究引领科技教育,以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不断形成不断发展。最终实现教育成本最低化,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形成扎实高效的创新教育课程、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和鼓励参加创新大赛的外显形式,全面落实科技教育的培育目标,为国家科技创新教育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素质教育 科技教育 教与学
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强抓机遇,走出了一条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发展,以创造发明培养科技兴趣,以科技兴趣小组促进科技教育的成功之路。作为一所农村中学,近年来,我校在“有修养、有担当、有学识、有理想”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师生的科学意识、创新能力普遍增强,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有了切实的提高;多名学生多人次获得科技发明专利;多名教师获山东省、市、区科技创新奖励、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等;学校也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基地”“济南市科技节中小学航模比赛优胜学校”“天桥区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学校”等光荣称号
一、课题引领催生科技教育萌动出芽
2009年我校有幸参加了,以山东师大戚万学校长为主持人,以山东师大教科院为项目托管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主题科技创新活动的课题研究,我校作为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学段参与进来。
作为该项目的重点研究基地,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研究组长、教科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包括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数学组等学科组的教研组长。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们研读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书籍,参观了济南市章丘区章丘四中、临沂市部分学校等全国有名的创新科技教育基地。通过研究我们理清了适合初中阶段发展科技教育的基本思路:那就是以课题研究引领科技教育,以科技教育、兴趣发展为载体催生科技创新成果;也就是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催动创新、总结创新经验、提升科技教育品质。
在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校的研究成果逐一显现,为13---15岁初中阶段青少年创新活动增添了不少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例如:青少年创新与文化课成绩相关性研究,创新思维的构建与训练,创新技巧的应用,创新社团与航模社团的发展规划等均为我校今后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科技创新教育的结果,而科技创新教育又离不开科学教育课程这一载体。因为科学教育课程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实现科技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关键。
创设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二、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如春风细雨
我校“青少年主题科技创新”课题组,运行一年后,在众多理论的支撑下,我们开始成立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组,下设校本课程编辑组、科技兴趣引导组“两大”机构。
校本课程编辑组,重点编辑出版适合初中学生生活特点、学习特点、思维习惯的校本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我们把这本校本教材取名为《学会创新---成就美好人生》。本校本教材可大体分成三部分,共有十章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等最基本的概念、影响人们创新的因素和当前青少年进行创新的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作为开篇部分,它扫除了青少年不相信自己能够创新的想法。第二部分写作思路是按照思维指导技法、先思维后技法的顺序展开的,每一章的第一节介绍一种最常用的创新思维,第二、三节则介绍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最常用的创新技法,最后在“章末阅读材料”中再简单介绍其它相关创新知识。第三部分(第九章与第十章),主要是编写了创新思维指导下的学科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外语、政史、地理四学科,主要考虑的是创新思维的渗透,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学科,则主要关注的是创新思维的融合。
编写校本教材时,我们本着以此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普及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学生的创新品质;以点成线,依托学校的科技文化节,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从而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发挥校报对科技创新新人新事的宣传,渲染校内的科技创新氛围;研究恰当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由“要我创新”到“我能创新”“我要创新”的转化。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降低专业难度,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创新思维、创新技法介绍给大家,并把创新思维与学习方法有机的融合,有力的促进。
课程引导组即教学组。我们课程的铺开,落脚于科技兴趣小组,他们有:环保科技组、科技创新组、航模兴趣组、剪纸美术组、机械维修维护安装组等;活动时间定在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时间,活动形式以引导自学、创设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定期展评交流等方式方法为主,间或有老师专家的定向指导。老师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各种竞赛的参与及获奖成果的展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大家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认知。
整个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教育课程相得益彰相互支持的态势;
(如表所示)
.png)
三、重视科技教育课程实施,创建活泼的课外活动
(一)重视科技教育的特殊性
在科技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于科技创新课程的“开放性”“拓展性”“自主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去翻书,带着疑惑找老师。把知识拓展到教材之外,让动手激发动脑,进而促进创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由学生课前集中学习教材,带着疑问走进活动室,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使问题更深入跟易于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以兴趣引导学习,以学习促进兴趣的发展。把科技教育融入到兴趣的培养和兴趣的发展上来。科技教育主要的授课形式就是动手活动动脑思考,以问题为引导成为课程推进的引路者
(二)重视课外活动的促进作用
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是科技教育授课的主要组成形式。科技教育校本教材的应用、创新知识的传授,无疑是不可能运用课堂授课的方式。那么,如何快速有效的把知识传授给同学们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主导就成了重要的教与学的手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指的是以社团、兴趣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自学的方式,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学会操作技巧;教师的主导,重点在于解惑和推进课程的行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在中学阶段的实施特点,注定了必须重视授课中课外活动对课程的促进作用。
(三)编好补充好校本教材,不断丰富科技教育课程的内容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两翼。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经典故事不仅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呈现出科技、创新等的科学之美。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学会感恩---走向幸福人生》,继而又编写了校本教材《学会创新---成就美好人生》,真正实现了人文、科学两翼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科技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机械修理与维护、剪纸技巧、腰旗橄榄球教学要义等教学内容不断成熟,也纷纷充实着校本课程的内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丰富而又坚实的基础。科学知识、人文素养丰富着学生们的思维、情感,锻炼着同学们的体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重视隐性课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这里的隐性课程,是指学生通过对科技教育创新课程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思维方式、智力水平、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我校科技教育校本教材--《学会创新---成就美好人生》---不但有创新知识、创新技能方面的内容,更可贵的是,他还有思维科学、各学科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教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正是由于它的可贵,由山东省教研室在2013年组织的,山东省第二届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贰等奖。该课程的实施是对学生在思维方式、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孩子今后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深远的。
四、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然而,又是一个经济相对不是非常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等等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十几年前甚至是二十几年前教育差异的结果。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成长的教育,她的后显性主要体现在二十几年后、甚至是三十几年后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其中以科技创新最为凸显。随着几十年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放缓,经济高速增长所仰仗的人口红利也越来越少,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最终所依靠的必然是文化红利与科技红利;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走在了创新教育的前列。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尽管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起起落落,但我们有一批怀揣梦想的老师在坚守阵地,我们坚信科技创新的明天会更好。无论西东,我辈必风雨兼程。
当前,科技教育创新课程创设活动,蓬勃发展。我们不会忘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近代史为我们提供的惨痛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这里的落后不仅是指思想落后,更重要的是科学落后、科技落后、创新意识落后。我校全方位、立体式地构建和实施科技教育创新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科技发明的方法与技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信我们对科技教育的付出,定会迎来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