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导向下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刘金龙 赵雅琴 何伟明 冀振元 吴芝路
[导读]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关键部分
       刘金龙 赵雅琴 何伟明 冀振元 吴芝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实践类课程建设的关键部分,是高校为促进社会发展而培养出优秀人才做出的重要一步。电子信息类课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部分,也是串联各行各业的关键技术,因此,建立起一个良好且完备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发展和学校完善课程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将以创新创业为前提,对建设完善、全面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展开探究,具体将根据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必要性、课程体系建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如何建立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创新创业;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
       引言:教育部在各项工作意见文件中都明确表示要将实践类课程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积极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和强化实践为基础原则。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快速结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对相关课程体系进行重建与改善以满足社会缺口。
       一、创新创业导向的必要性
       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中要求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到专业课程中去。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中,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目前大势所趋,其意义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二者培养目标一致
       培养人才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脚步。高校的教育目的应该是锻炼学生的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与教育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相一致。
       2、创新创业与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教育具有相关性
       理论知识的教育在真实的行业应用过程中存在时间差,而创新创业思维培训就正好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实际问题发展的前瞻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3、创新创业与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具有相似性
       我国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训成为大多数高校设定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基本分为三个部分:通识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这与专业知识的课程设定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者融合的可行度。
       二、课程体系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进行研究,并展开对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的合理与专业教学与评估,为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提供借鉴。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学生创新创业主观性
       要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其规律能够自由地发现,灵活地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先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才能有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创新创业。
       2、道德素质为基础
       创新创业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再好的创新创业思维不能能够用上正途都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只有先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运用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更长久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
       3、前瞻思维为目的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固守已有知识与现实结合的案例,而是以现有课程为基石,开拓思维,自主研究电子信息在新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要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进行大胆创新,启发式地让学生具备超前思想,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减少学校教授的知识与现实运用的差距。
       4、显隐性课程结合
       隐性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并在无形中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核。比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家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唤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血。显性课程主要指创新思维的通识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素质和心理品质的测评,通过理论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意方法。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项创业能力,并且提升心理素质。
       三、建设方案
       创新创业导向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为重点。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1)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创业导向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发展与丰富了高校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教学方式,还为创新创业思维在高校中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改革思路,为高校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一种极具借鉴意义的改革思路,有效地引导师生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具有十分关键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在实际的电子信息类教学体系中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2)在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思想。
       传统的实践方式是教师进行理论讲述、实际演示,有学生模范操作,刻板的将实践内容复刻出来,没有学生的自我的思考与创业内容,多数电子信息类实践很难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并不能体现经济效用与价值。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进来,让学生更能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真实价值与效用,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提供活跃和创造性思维。由于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的特点,加强实践与校企合作来重视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融入创新创业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与思考其理论的基本意义。校企合作涉及到深层次的产、教、学、研四者融合的合作关系,邀请到知名企业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者让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具有十分有效的帮助。
       (3)对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进行评估。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试卷考试为主,不仅忽略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不关注学习成果以及专业思维的形成,这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初衷。这种形式导致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违背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长久以往的教育过程中,不利于学校的课程开展,更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未来的发展。一个完备的评价体系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部分。高校可以通过课设、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估。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相关活动,校方为学生提供基础设施设备,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为相关活动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且给教师一个评定依据让活动和课程设计的开展更加合理有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还处于初出茅庐、并不完善的阶段,就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言十分需要国家、各类企业、高校自身以及高校学生等多层面的共同努力来完善。以目前阶段,要将创新创业思想完全且有效地融合到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中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难,但高校应在时代的浪潮下不断改善、关注政策的变动,积极与企业结合来推动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尽可能让课程体系达到完美地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精神的有用之才,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希望对各高校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建议与启发。
       参考文献
       [1]林霞.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6(21).
       [2]袁红,李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9)
       [3]岳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化教学实践的价值研究[J].信息通信,2014(12):2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