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华
海口市新谭小学
摘要: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授课活动而言,语文课程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对实际的授课目标予以明确,做好阅读授课的合理规划,并对阅读情境、阅读模式等诸多方面做出革新。为小学生创建出良好的阅读条件,借助多元化活动的有效举行,培育学生阅读思维以及语文素养,全面提升阅读授课的质量,所以下文从小学高段语文阅读现状出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提升策略展开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一、引言
基于实际授课经验来说,小学高段语文阅读十分复杂,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愿较差。教师应该意识到阅读的关键点,借助于阅读理解来激励学生,进一步增强语文阅读授课的品质与水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当前的授课现状,更好地改善阅读授课课堂,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如想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授课的品质,首先就应该对当前的现状做出探究[1]。详细来说,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设置的阅读内容较为复杂,欠缺充足的阅读时间,而高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本知识的多样化。另外还有的教师在设置授课目标时,无视阅读的关键性,阅读在授课中占据的时间比重较低。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对生字词的学习、句式研究,并未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致使阅读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阅读授课活动的成效不够理想,模式单一,部分教师直接将拼读和朗读相结合并作为主要模式,如此一来,就无法察觉到学生在阅读中所含有的问题,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授课的氛围极为沉闷,语文素养的提升效果较差,这在高段阅读教学中是经常浮现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活跃课堂气氛,创建阅读情境
授课课堂的活跃度,会影响到学生在阅读期间的成效,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在阅读时汇聚注意力,教师应该明晰现如今新课改的要求,并且探究高段年级在阅读时的改进要求[2]。实际上阅读授课本身极其的无趣,而借助于活跃的授课气氛,就可以打破这一状况。教师需要创建不同的阅读情境,用以点燃学生兴致,让学生能够主动感知文本中的核心内容以及作者的心境。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阅读期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基于作者的角度完成探讨,创建出相应的情景,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此期间,课前导入中的情境创建成效较为显著,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容易接受。
(二)加强学生引导,重视阅读感悟
会有一些教师在阅读授课活动中,让学生自由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其实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种阅读授课的模式,获取到的阅读的成效却往往不佳,有些学生会无目的地阅读,速度慢、质量差,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无法对文本予以深入的探究,也无法有自己的感悟,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在小学高段阅读授课活动中,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务必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加强学生引导,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3]。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少年闰土》时,在自由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实行探讨,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如:文章写了作者和闰土之间的什么故事?展现了什么情感?引导他们在思考后完成探讨。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从主要方面进行情感把握,明晰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在点评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时,也要尊重学生不一样的解读,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精准的答案,关键在于从中有所感悟,若是对阅读设限,那么学生将无法形成独立的思想,阅读的意义也就会丧失。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机械的阅读相比,成效必然更高,同时学生以后在写作相似的文章时,也就会具有方向,这也是一种有益的积累。
(三)运用信息技术,降低阅读难度
随着科技水准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也被运用在了教育事业之中,通过在小学高段阅读授课活动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则能够显著的降低阅读期间的困难程度,让学生高效地完成阅读活动。在阅读一些课文时,教师难免会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和熟悉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往往按照“熟悉生字词——介绍作家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作者情感”的步骤予以教学,如此一来就会降低学生的阅读期待。而在使用信息化电教设施做出辅助之后,能使作品情节更加形象、直观,在丰富学生视觉体验的同时,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草船借箭》时,教师就可以使用电教设施,播放相关的影音,使学生得以加深对文本的认知与理解。接着,教师问学生:“从诸葛亮的行为中,可以体会到了哪些内容?”此时学生就会热烈的展开探讨,并得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化的技术作为辅助,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对诸葛亮和曹操、鲁肃、周瑜等人的性格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四)明确学生主体,完成阅读教学
针对阅读课教学实施的过程而言,教师需要将高段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思维作为根基,进行动态的调整,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来主动地完成阅读,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的品质,培育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景阳冈》时,如想要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事物和情境产生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课外找到一些资料并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阅读以及对文本内容予以探讨,发挥出自主性。同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方式上也实行一定的创新,可以让各个小组来采取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致,让学生产生自主阅读的动力,提高学生在阅读课上的整体参与度,此时,小学生自然就会更加有意愿来完成阅读,点燃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总结:总而言之,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尤其在字词的阅读之上,已经没有大的障碍,随后更为关键的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领悟,为此高段年级的小学生面对更深一层的阅读要求。但是受到理解能力的制约,有些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自主阅读,教师在开展阅读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协助他们在拓展阅读面的同时,增强理解能力。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体会,依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如此一来,不单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授课的质量,还能促成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臧正军.开展阅读式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科普童话,2019(45):62.
[2]储胜凤.创设情境,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情感读本,2019(33):53.
[3]唐冬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10):55.